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彦

  【摘要】  云报销、电子发票、新型业财一体化软件等的应用,将大量减少核算型会计人员。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确定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开发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满足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管理型会计人才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8-0121-03
  一、前言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管理型会计人才还不足3万,占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比重还未达到1%。而在美国,80%以上的财务从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只有20%左右的人员完成基础的记账核算工作。
  2016年3月,德勤正式将人工智能引入财务工作中,德勤财务机器人H5支持会计、税务、审计等服务,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财务运算,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2017年普华永道研发的财务机器人拓宽了应用领域,提供审计跟踪数据,实现快速上线,降低成本。安永财务智能机器人则继续推进,全面进入智能自动化流程时代,机能越来越精细,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毕马威的财务机器人更多地关注于数字化劳动力,使企业成本大大降低。随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智能机器人的推出,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运用。
  随着共享经济、云智造、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云计算、云报销、云财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和财务数据的采集工作逐步被计算机替代,系统自动完成数据处理过程,会计人员完成辅助操作即可。这必然导致核算型会计人才过剩,人才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效率和质量。会计信息处理中有很多重复性、程序化的工作,比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来完成,但这类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却是非常简单的程序,其处理速度也是人工无法比拟的,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处理效率。而且人工处理由于能力、身体、心理或者私利等诸多原因,可能出现计算错误或者人为舞弊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人工智能基于程序、数据库进行相应处理,出现计算错误的概率很低。同时,智能化、自动化的处理也可以预防人为篡改或造假,通过技术化手段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扩大了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基于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把会计工作向前延伸,会计不再仅仅处理各部门汇总过来的数据,而是从业务入手,实现业财一体化。人工智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除了完成核算需要外,还可以深入分析,通过对比企业前后各期的数据,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披露潜在风险,出具分析报告,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预算、规划和决策。
  (二)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
  1.减小会计人员工作压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会计人员可以从大量重复的、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完成数据分析、管理等对企业发展更有价值的工作。
  2.促进会计人员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传统的、核算型的会计人员将逐渐减少,会数据分析、懂财务管理是新时期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会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向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型。
  三、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通常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诚实守信等会计职业道德的人才;知识目标主要包括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知识和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知识;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具备识别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和报表编制等能力,熟练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成本计算等,能胜任中小微企业出纳、会计岗位和财务服务公司代理记账岗位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通常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就业与创业等课程;公共选修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阅读与写作、沟通与表达、商业文化与素养等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信息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通常根據学生的发展方向可选择施工企业会计、餐旅服务企业会计、外贸会计实务、营销实务、电子商务、证券投资实务等方向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公共实践环节和专业实践环节。公共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环节通常包括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算盘、点钞、传票录入、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训练;课程实训是指每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与课程教学同步安排,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企业顶岗实习通常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一般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提高工作适应能力。
  通过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查及文献研究发现,近几年,关于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很多,很多高校也都制定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但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院校,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要求也比较高,与之相比,高职院校此类研究很少。但高职院校是一线会计人员培养的主要阵地,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懂操作、会动手的初级财会人员,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工智能的推广,基础数据的收集、加工将逐渐被计算机替代,核算型会计人才将会陆续退出历史舞台,而管理型会计人才却严重短缺,供不应求。高职院校只有转变观念,合理定位,确定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缓解会计人员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发展思路
  美国管理会计协会2016年发布《IMA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系统提出了管理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等共5大类、28项核心能力要求,为行业人才管理与职业发展提供指引。该框架为我国建立管理会计人员框架提供了借鉴,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从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提供了思路。
  2017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对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进行全面梳理和指导,旨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充分实现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等重要职能,推进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管理型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及IMA 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侧重会计行业的岗位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最需要拥有的财务技能,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高职院校的管理会计人才如何培养,培养成哪个层次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明确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高职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会计职能转变,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高职院校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输送会计人才,在确定人才培养层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层次、办学特色,通过调研企业核心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结合会计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层次。中小微企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具备定量分析、数据挖掘、加工等管理技能,而不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的战略管理型会计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合理定位,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核心管理技能,培养符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管理型会计人才。
  (二)构建“财务、业务、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会计人才“跨界”培养
  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进一步明确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
  在业财融合的趋势下,财务人员要从业务角度出发,将思维由仅关注账务工作,转变为关注财务工作与业务经营的结合。要想实现业财融合,其根本的途径是站在业务角度,考虑企业价值链中的各种因素,从数据中提取有利于分析这些因素的信息,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利用分析结果为管理层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学习掌握新技术,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业务能力及信息技术,“财务、业务、信息技术”三位一体,实现多学科融合。高职院校要围绕管理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教学设置,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1.适当压缩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高职会计专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都是常规课程,这些课程讲解会计原理、会计核算处理规则、方法,一直以来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课时分配也较多。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的会计核算岗位将被财务机器人取代,未来的财务人员不再需要过多关注账务处理流程等核算性的工作,因此,对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课时可进行适当压缩。
  2.加强管理技能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人工智能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突出表现在成本控制、财务管理、纳税筹划、风险管控、财务分析、数据的挖掘分析等业务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加强相关课程设置,突出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3.开设扩展课程,多学科融合。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开设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将会计知识和跨专业的营销管理、计算机运用等知识相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真正实现“跨界”培养,突破现有会计专业的局限性。
  (三)构建“课程实训、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业财一体化实训、企业实践”五轴联动的实践实训体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动手能力强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实践教学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通过完成“课程实训→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业财一体化实训→企业实踐”,环环相扣,层层提升,五轴联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协作沟通能力。
  1.课程实训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可以由若干个任务实训或者项目实训构成,比如报表编制、成本核算等,掌握项目技能,提高具体业务处理能力。
  2.会计岗位实训针对主要岗位的核心能力设置实训任务,比如出纳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某一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可以利用虚拟实训平台实现,采用动画角色扮演完成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很强的仿真性、直观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岗位意识。
  3.会计综合实训是一套包括会计岗位主要业务的实训资料,采用企业仿真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资料,通过轮岗协作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加强沟通协作,熟悉财务部门业务流程。
  4.业财一体化实训从业务处理入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合理利用。及时采集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能力。可以通过构建教育云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硬件设施搭建跨学科的实训系统,实现与企业业务、财务数据实时对接等功能。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让学生体验到在企业工作的环境、工作流程、财务核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   5.企业实践环节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企业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等,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提升职业素养。
  (四)改变教学模式,构建开放融合的教学环境
  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通晓会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满足多学科融合的需要,熟悉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同时管理型会计让会计的职能向管理、预测、决策延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开发会计慕课、微课、在线学习课程等,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借助互联网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线上互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建立动态的、多元化的网络课程资源,方便學生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中,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创造开放融合的教学环境。X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宏超.《IMA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解读[J].财会月刊,2017,(4):113-116.
  [2] 褚静静,张红蕊.管理会计能力框架融入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研究——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3):41-43.
  [3] 王冰琦.人工智能对会计人才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8,(1):185-187.
  [4] 财政部.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S].财会[2016]10 号.
  [5] 财政部.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 100 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通知[S].财会[2017]24 号.
  [6] 毛雪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商业会计,2017,(24):128-129.
  【作者简介】
   周彦,女,山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会计,会计信息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0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