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社会与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艳红 张海钰 张宏志

  一、 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调查研究主要从“创新知识基础、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倾向”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对象主要是河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发放问卷820份,回收问卷818份,有效问卷804份,有效率98.30%,其中男生366人(45.50%),女生438(54.50%)。
  对调查结果从性别、年级、专业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上没有显著差异,均属于中等,但在细微构成上有一定差异。
  
  二、 影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角色期望
  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那么女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期望是什么呢?“男主外、女主内”无疑是社会对女性最典型的社会角色期望,传统的社会角色期望导致女性在成就趋向上受到压抑,女性在追求成为社会承认的女性与追求成就、做社会承认的有价值的人之间是不相容和相互冲突的。这无形之中造成女性成就意识淡薄,满足于工作和生活现状,期望值偏低,影响了创造潜能的挖掘,阻碍了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性别差异教育
  家庭教育是导致男女大学生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家庭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个场所,它对于人性格塑造以及性别角色塑造都有重要作用。女生从小就形成了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常常是父母最容易溺爱、呵护的对象。调查显示,在与父母的关系方面,男生认为属于权威服从性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女生认为属于平等民主型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并且差异显著,说明父母对待子女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导致子女在今后生活中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
  学校教育中性别分化教育是导致大学生后天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果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 课程(学科)方面的性别取向,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女性长于形象、语言思维,男性长于逻辑、抽象思维”观念的影响,在学科选择上男性多数选择学习理工,女性多数选择学习人文。久而久之,逐渐形成社会上普遍认同的高等教育中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
  (三)专业教育特点
  各专业女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区别,但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是各专业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造成的。机电(林学、生命)学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研究方面的内容或要求较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无形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塑造有促进作用;而外国语(商学、经贸、人文)学院在教学内容中倾向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知识接纳与记忆,无形之中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自身因素影响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女性成长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女大学生人格和心理上的一些弱势,例如自信心不足,这从女大学生的问卷中可以找到答案。在问卷的基础知识部分,在基础知识水平一栏的自我评估中,认为自己基础知识很好的,女生只有36%,但是,男生却有51%。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据统计,在200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的1029人中,女性729人,占总数的71%,男生300人,占总数的29 %。不难看出,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女生有些过于自谦了。
  
  三、 促进女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参考性建议
  
  (一)高校要敢于用社会性别意识审视自身,为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和家庭教育“性别刻板印象”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印迹,传统教育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望,不利于女生的创新品质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为女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学校用社会性别意识审视自身的不足,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要开设与女性相关的课程,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入男女平等的观念和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认识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社会现象,鼓励女性自主创新,帮助女大学生客观认识性别弱势,消除自卑心理,克服陈腐的性别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同时,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要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培训,消除教学和管理中的性别歧视,营造有利于男、女生平等发展,促进女生大胆创新的校园环境。
  (二)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调查中,7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都认为自己仅仅是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是没有掌握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还有2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认为自己不懂得创新。这说明学校在创新教育的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缺失,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将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有意识的纳入教育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开设专门课程或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创新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构建创新教育评价标准
  为了实现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调整目标的体系结构,把知识作为基础性的目标,重视能力、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中改变一言堂的讲授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师生研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和创新实践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改革考核方式上,改变单一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注重从平时观察、作品评价、实习等多方面考核学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营造创新氛围
  开展校内外的学术报告、学术研讨、名人讲堂等活动,尤其多请一些女性的学者与专家,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向,感染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且还可以从同性学者专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自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力。
  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分析女大学生的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水平,助推和谐社会的建构;同时,将“以人为本”的方针落在实处。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O8020062;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124)
  (赵艳红,1965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张海钰,1972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省保定市女子职业中专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女性教育。张宏志,1963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及体育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