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是大学生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发展密切相关二本文主要分析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群体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培养方法
  引言
  大学生创新能力推动了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只有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求生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专业技术和在以后工作中提升了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在一定的环境、资源、培养模式以及自我塑造等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l]。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人发展的综合能力,也体现了大学生产生新意识、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发展性、创造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能力[2]。思维活动具有创新创造意识,可以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不断地思考、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出来的[3]。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创新的因素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不断完善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1.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l.l家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孩子出生起,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思维模式,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专家研究报告表明:婴儿早期的经验与婴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简单的说,家庭生活的情绪气氛和教养方式影响孩子是从一个个体的婴儿生长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成人,这个孩子可能仍会保留一定程度的婴儿的不成熟性,这可能会影响到他成年后能否很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分为: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压制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大学生思维懒惰,缺乏创造的激情,民主型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积极的作用。压制型家庭的家庭成员关系往往不和谐,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创伤。
  中国家庭教育主要教导孩子听话,尤其鼓励孩子听父母的话,做一个乖孩子,使孩子缺少最原始的创新冲动,对新事物缺少孩子应有的好奇心理,缺乏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对孩子不够有耐心,磨灭了孩子积极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其次,评价孩子的标准唯有分数,一切以考试分数论高下,为了提高成绩,挤占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创新教育在考试的夹缝中很难生存,一切让位于考试服务,让位于死记硬背。家庭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观和世界观造成重大影响[1]。
  1.2学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贯穿了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涯,但是学校教育有利有弊。学校具有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约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很难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学校教育体制僵化,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学科层次结构与社会脱轨,教学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学校更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程度,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缺少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且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条件不足。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启发。
  1.3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创新,一个行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人才的利用及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日益增高,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有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让学生误以为高学历才是人才培养的目的,错过了高素质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用于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评价的机制还未形成,目前,大学生还未真正理解创新能力,部分大学生误以为技能就是创新能力。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课题压力大,缺少精力兼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缺乏量化的标准,社会上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急需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创新实践切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设立调动大学生实践创新积极性的奖励政策,倡导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便利条件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是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
  1.4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由于每个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各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思想观念都不尽相同,他们在一起思想相互碰撞,有可能会碰撞出更多更新的灵感。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家中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自以为是的思想较严重,较缺乏集体观念,团结协作观念。不愿主动去团结其他同学,缺少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而且现代学生大都是在父母的娇惯下成长,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很多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一部分学生信奉金钱主义、明星怪圈等不正当的社会现象,很多学生很容易被这类学生影响。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2.1家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不仅需要保障孩子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学习,进行创新的内在
  动力,孩子对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探索去求知,并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去尝试新的探索[6]。因此,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给孩子留足思考的空间,给孩子留足动手实践的机会,不能一味包办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提出独特的见解,摒弃听话教育,家庭不是用来培养听话的孩子的,国家的创新离不开有创造思想的人。从家庭做起,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做起。家长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借鉴新的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进行沟通,同时要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和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不能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来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2.2学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教师,首先学校应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兴趣,创新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思想的最好载体,以及创新活动的组织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带领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事物,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的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7。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利用思维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创新改革的深入,学校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教学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支点。学校在实践教学上需加快步伐,首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教師队伍,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创新实践课时,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渗透,鼓励不同专业间进行交流学习,拓展大学生观念的全面性。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开阔实业增加自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创新潜能从而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学校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搭建方便快捷的创新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平台的使用,有意识的去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意的萌芽成长,并提供一定的资料和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创新点子的成功孵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2.3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的创新能力。社会应尽快完善大学生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建立综合性大型实验室,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完善的条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步伐,及时把大学生的创新成果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创新的兴趣。举办大学生创新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摒弃高学历、多证书的招聘理念,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势利导,挖掘潜能,使其充分发挥特长优势。给大学生提供相匹配的社会实践机会,比如,建立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网络服务平台,使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
  2.4大学生本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积累,经过多年学习的积淀,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上升到了更高层次,思想更加成熟。大学生本人要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时刻警醒自己与时俱进。首先要夯实基础,筑牢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这就需要不断求索,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越来越繁杂,要想夯实创新的基奠,大学生要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不断审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同学相处时,团结同学,与之多交流沟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工作中多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锐意进取,协同创新,锻炼和促进自己创新品格的形成。
  3.结论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本人。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术自由的校园氛围,机制健全的社会环境,不断进取的思想,均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己要给自己创造适合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环境,要摈弃周围环境中的糟粕,吸取周围环境的精华,不断的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l]徐硕华,张玉凡,潘杰义.影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3(27):6-9.
  [2]王英杰,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邓承志,胡赛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1).
  [4]杨国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1):92-95.
  [5]司成勇,孙晗晗.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变革趋向[J].教学与管理,2018,No.734(13):11-13.
  [6]苗倩.弘扬革命精神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v.19;No.116(02):59-63.
  [7]罗杰君,王莉,项慧萍.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7(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9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