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维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越然趋势。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认识不到住,组织不得力,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协作欠缺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资机制,统一信息化标准,加强相关方面的协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深层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暴露,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综合平台。高职教育信息化基本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了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和网络课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内涵为用现代信息技术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架起一座无限开放的平台,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沟通和交流,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将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2.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引八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
  高职院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模式,许多院校的教师对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教学环境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因此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和盲目性。有些高职院校认为只要建设就有了信息化,甚至把建设搞成形象工程,而忽视了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和系统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会使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足够了,而不去思考如何使用网络促进和改变教育教学,忽视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的变化;高职院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比较低,孤岛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开发和利用。有些院校领导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意识淡薄,忽视校园信息化工作,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2信息化建设组织不得力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信息化管理有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更多的是技术管理和协调管理,因此需要一个定位明确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不少高职院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构的定位不够明确。如有的学校将机构挂靠在院办、教务处、科研处、宣传处或图书馆等部门,也有的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极少数学院为此成立独立的部门。如果机构无法正确定位,将造成机构的性质和职权无法得到认可:再者,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管理的组织来落实这项工作,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将得不到统一的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各院、系、部等职能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往往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交流很少,形成了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造成各部门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有效开展。
  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网建设中往往忽视信息化规划工作,如在规划设计学校校园时很少考虑校园网建设,楼宇之间和楼道内缺乏科学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给校园网的实施带来困难;在网络设备和软件建设上也缺少规划和预测,使网络设备的扩展和管理不一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建设过程中忽视网络信息安全的规划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较多的安全问题和故障。
  2.3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信息化技术素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有些教师不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工具:有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有困难,不能运用网络获取、组织教学信息:有些教师虽然能运用软件组织教学,但存在着平辅直叙、方法单一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等文件。先后推出”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教育工程(“ITAT教育工程”);由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信息化培训I认证管理办公室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JT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参与研发的“CEAC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双证专业和课程项目”和“CEAC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程教改方案”i国家级1T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鉴定认证项目,国家信息网络技术水平认证(NCINE)。然而目前,只有少部分高职院校把信息化教学列入教改课题和教改内容之中,教育信息化的利用存在着盲区。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存在技术障碍,学校行政人员不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办公管理软件,高职院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2.4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大、周期长的工程。除建设投资以外,学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购买网络设备、完善校园网都需要有较大的经费投入。现在的高职院校普遍底子薄、经费紧张。教育信息化是非营利性质的,与企业信息化不同,教育信息化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正严重困扰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5信息化标准不统一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从而导致校内、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上级机构在向高职院校采集数据时采用的数据标准往往不统一,无形中加大了高校的工作量,也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那么各个高校就可以建立一个标准统一的数据库,根据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随时调用相应数据。
  不但高职院校存在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全国各级各类院校也是各自独立、孤军奋战,教育信息资源不能适时交流,教育信息资源重复开发浪费严重。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效益的发挥效果。
  2.6信息化管理与协作难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管理与

协调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几个部门同时搭建平台,相互不兼容,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也缺乏校企之间的合作,经验缺乏。对于合作企业来说,参与信息化项目往往是短期行为,实施完就走人,导致了高校对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不信任。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高校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逐渐排斥企业的参与,这样以来就又制约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
  3.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
  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部署、安排教学工作,加强信息化的利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院领导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学校应该按照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建设规划中要兼顾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首先要准确定位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信息化管理机构职权范围,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统一实施。只有实现了集中管理,才能切实做到分工协作、规范管理。同时,还应该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可以在信息化建设时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以及实施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程的领导、组织、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专家小组负责对工程的技术路线、方案和产品选项等重要技术问题进行咨询、评估、论证和指导;实施小组负责对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包括调研、需求分析、规划方案设计、标准的制定、组织培训、示范项目的推广应用等。另外,各系部、处室、学院还应该设立数字化校园信息化联络员以便于管理和协调。由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真正做到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应用集中,系统集成。从而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3.2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本要素的构成,应该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着眼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化维护制度、网络管理制度等;建立校园信息化评价体系,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实施办法、运行机制的职权、细化部门信息化的职责、校园信息化使用效果的测评等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商和执行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建设有序、管理有方、高效运行。高职院校信息化项目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和相关企业建立交流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探索出一条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良性机制,利用双方优势实现“共赢”。
  3.3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力军,学校应通过有效途径尽快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建议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配合,成立一个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每年定期组织针对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竞赛等各种形式使大家真正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师资库、学生库、教材库、档案库等,不断收集教学素材,制作或购置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
  3.4建立相对稳定的投资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化投资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投资机制。如学校可以建立校园信息化基金,把学校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做好经费预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促进高校的信息化,政府也责无旁贷。要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持续性,国家应从财政上加大支持。政府可以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建立起“政府投资、学校筹资、社会引资、银行贷资”的多元投资体系,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开辟财源,提供物质支持,保证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3.5统一和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
  信息标准是纲,纲举目张。在校内统一信息标准,做好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跨部门业务整合的基础性工作。编码的标准化可以协调各部门的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工作,使之更符合系统的整体要求,减少信息的重复采集、加工和存储,保证信息的唯一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在统一的校务管理平台上,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可以得到充分的共享。这不仅可以使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得到有效的沟通,而且能使学校的领导者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统计和分析信息,为更好地决策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职教信息化标准和管理评估体系。建议建立国家信息化标准,规范行业建立统一标准,至少建立省内教育信息化标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