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冬季节温室黄瓜管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翠娥

  12月中下旬,衡水市进入深冬季节,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光照强度最弱,外界温度最低。日光温室黄瓜正处于结果前期,此期管理难度大,管理技术要求高,如何保证黄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适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是生产管理的关键。笔者通过2010年对几个温室黄瓜的定点调查分析,对深冬季节温室黄瓜管理提出如下对策。
  
  1 温度与光照要协调
  
  2010年,衡水市冬季多以晴好天气为主,光照、温度条件好,对温室黄瓜生产非常有利。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自12月中旬以后有的棚结瓜缓慢,出现大量化瓜;有的棚黄瓜出现节间短,叶肉隆起,叶茎小而硬,上部龙头紧缩,叶片变小;有的甚至出现降落伞状叶。为什么晴好天气多,温室黄瓜长势反而不好?为什么有些棚内温度不低,却出现这些冷害症状?通过对比得知,凡是前段时间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的出现化瓜、冷害症状严重,而棚内温度稍降控制在23~24℃的生长正常。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黄瓜的光饱和点一般为5.5万~6万lx,光补偿点为2000lx。在光饱和点时,黄瓜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此时净光合率最高,光照每下降3000 lx,最适温度就下降1℃。在深冬季节,光的最大强度仅为5万lx左右,通过棚膜以后,室内光照往往只有自然光照的50%~60%,一般只有3万lx以下,光照减少2万lx,温度也应随之调低6~7℃,适温应该控制在23~24℃。因为光照弱而温度高,植株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减少,而呼吸作用消耗的养分增多,净光合产物低,植株没有或很少有光合物质积累,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同时,也降低了黄瓜的抗寒性,所以造成大量化瓜,并增加了黄瓜受低温冷害的可能。因此,笔者建议,在严冬到来之前,逐渐降低棚室管理温度,在光照较弱的低温条件下,使黄瓜植株在晴天温度保持在净光合率最高的23℃左右。切忌低温寡照期温度忽高忽低,尤其不要轻易放高温,否则植株的光合产物在高温下变成呼吸基质而被消耗掉,导致化瓜,并影响其抗寒能力。
  
  2 日温与夜温要协调
  
  2010年12月中旬以来,衡水市晴朗天气居多,温室白天温度一般可以达到30℃左右,可以控制在黄瓜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内,但由于此期光辐射总量低,午后棚内温度迅速下降。据武邑县农业局技术站测定:在白天户外最高气温2℃,夜间户外最低温度-10℃的晴好天气,棚型较好、草苫足、有二层膜的棚,下午2时最高棚温达33℃,下午6时迅速降至16℃,晚8时降至14℃,翌日早8时最低温达9~11℃。据研究,黄瓜午前光合作用比较旺盛,同化产物从午后3时开始向各器官运输,到日落时盖草帘后,同化产物只运输25%,尚有75%在前半夜运输。前半夜需16~20℃的较高温度进行由叶向果实及根茎转运光合物质,如果前半夜温度低于15℃,这种转运则会减慢甚至停止。后半夜需10~12℃的较低温度降低呼吸消耗,减少养分消耗。很显然,衡水市2010年这样的天气情况下,由于下午温度下降的快,到晚8时后就达不到光合产物转运的温度,造成光合产物转运不畅,以糖和淀粉的形式存在于叶肉中,造成叶片浓绿,叶肉隆起,生长势缓慢,叶片厚而硬的冷害症状。但是2010年的冷害症状与往年最明显的区别是:2010年黄瓜根系生长正常,而往年的冷害是根系萎缩为主要特征,这充分说明症状不是因为温度低造成的冷害,而是由于白天的同化产物不能及时转运出导致的。因此,严冬期应尽量提高前半夜棚内温度,可采取早盖草苫(棚内温度达24℃时即可盖草苫),增加二层膜、保温被等措施,使前半夜温度能达到16℃以上,清晨最低温度不低于10℃,以增强光合产物的转运能力。
  
  3 施肥与浇水要协调
  
  由于温室黄瓜效益高,近几年底肥、追肥的施肥量普遍增多。大量施肥必须与大水、高温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增产潜力。进入12月中旬严冬期后,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太阳总辐射量减小,温室内获得的总热量也减少,浇水间隔期延长,浇水量减少,这样就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大,造成黄瓜叶缘发黄,向下扣,叶片呈“降落伞”状。因此,严冬期在底肥充足时,追肥量不宜过大,更不宜过多冲施氮肥,应选用高含量螯合生态配方肥、生物水冲肥或腐殖酸类等冲施肥。若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时,可浇空水,同时增加施用叶面肥,防止脱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3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