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培养教育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近年来,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人数猛增,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出现断层,阻碍了进一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增加了学校压力。为了加快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增加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期望、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至今,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流动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因此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所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据有关资显示,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4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就我校而言,全校共有812名学生,留守儿童就有630人,占学生人数的77.6%,无论是在课改、教研教改上都遇到了重重困难。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首先,大多数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省,每天只喜欢电视、游戏、无节制的玩耍、具有破坏性等,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留守儿童”的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出现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推向了学校,给学校的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障碍,使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出现了断层,增加了学校的压力,这一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只能去面对和解决。因此,我们对我校的“留守儿童”作了了解调查研究。
  二、调查情况: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困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每天都与这些可爱而又忧郁的“留守儿童”相处,更想了解这些孩子的困苦心理,并且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爱,共同教育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专访、个别交流、观察等方式进行。一是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二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情况进行了分析。三是镇村社干部对“留守儿童”关注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
  据调查,我校2009年秋,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605人,占总数的96%;与叔、姑、舅、姨等在一起生活的有18人,占2.9%;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的有5人,占0.8%;其他(邻居等)的有2人,占0.3%。
  2010年春,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630人,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601人,占总数的95%;与叔、姑、舅、姨等在一起生活的有20人,占3.2%;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的有5人,占0.8%;其他(邻居等)的有4人,占0.6%。
  由于是隔代抚养,祖辈们只能给予孙辈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其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们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同时,有些在外务工父母或出于心理补偿或出于摆阔,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当手里没钱时,就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如偷家里的东西去卖掉、偷别人的自行车、盗取摩托车的汽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期望
  我有一个外侄女,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上期成绩优秀、懂事,上课表现积极、主动,今年春节刚过,大年初四,她的妈妈要出门打工,提前几天就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儿听话、不哭闹,走之前的晚上,小外侄女整整一晚都抱着她的妈妈,当分别时,小外侄女紧紧抓住妈妈的手,送了很远的路程,仍不肯回去,孩子这时已是哭泣不已,妈妈也是泪流满面,最后还是小外侄女的奶奶强行带走小外侄女,一家人哭成了一团。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已是见惯不惊了,作为教师的我只能叹息,邻居的人会逗小外侄女:你妈不要你了。小外侄女会愤怒的说:你骗人。然后钻进小屋里哭泣。这学期,听小外侄女的老师讲,她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了,做题爱出错,这就是妈妈走后,留给孩子的忧郁与困惑。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3.3%的同学最希望父母一起生活,享受父母给予的呵护与关照,父母走后,他们会感到孤单、无依靠,会胆小,缺乏自信,我校“留守儿童”中,有601人是隔代抚养,祖父母文化低,不知道该怎样去跟孩子交流、沟通,家庭教育跟不上,而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因此,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气氛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形成易冲动或攻击行为。
  “留守儿童”在回答:“你爱学习吗?为什么?”的问题时,高年级中27%的同学爱学习的原因是报答父母为自己挣钱,将来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个五年级的女生写到:我爱学习,因为没事,我就感到孤单,只有看书、写字、背书。另一个女生写到:我爱学习,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不去想妈妈,不在沉浸在忧伤里。有个六年级女孩写到:我爱学习,因为有一种力量在鼓励我――父母的爱。看了孩子们的心理话,我们又感动,又多了一份忧虑。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
  我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人数的四分之三,在他们中,有大部分的同学行为习惯差,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本期开学的好学生表彰中,我校共表彰了60名同学,占全校学生的7.4%,而其中留守6人,占“留守儿童”的0.95%。在学校每周的情况总结中,“留守儿童”违纪现象基本上要占一半以上。首先,这些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每天的作业是为了应付了事,而现在课改年级,更需要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如各种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等,而“留守儿童”这方面跟不上。75%的老人反映管不了自己的孙子,更谈不上指导。其次,这些“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差,如乱扔垃圾,不讲卫生,随地吐痰,说脏话,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等。但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在问卷你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吗?有99人回答会整理,占调查人数的82.5%,有19人有时会、有时不会,占调查人数的15.8%,只有2人不会整理,占调查人数的1.7%;在调查学生会洗衣服吗时,有80%以上的同学都会自己洗衣服。

  (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表一:“留守儿童”与年级成绩分析表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调查中看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低于年级平均水平,并且每个年级的最低分基本上都分布在“留守儿童”中,差生人数明显高于全年级平均数,他们中间有一些学生是为父母而学,他们对学生并没有多少兴趣,而是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想用好好读书取得较好成绩来报答父母,而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课外辅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有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因无人辅导、照顾而自暴自弃,更不努力学习。“留守儿童”通过电视等媒体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差,调查中发现,在观赏电视节目时,76.7%“留守儿童”最喜欢看动画片,9.2%的同学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或电影,只有11.7%的同学喜欢通过电视获取学习知识。
  通过问卷调查,“留守儿童”主观上都爱好学习,95%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想学好知识。但他们为什么爱学习却不明确,有的同学学习是为了对得起父母、报答父母,让父母不在外出打工,自己挣钱供养父母;有的同学学习是为了自己不再当农民,能过上好的生活等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13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近年来,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的减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他们在家无事可做,子女要上学,父母要奉养,于是他们也就只有离开家乡,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以我镇边桥村为例,本村有农户825户,家里有人在外打工的就有800户左右。这其中夫妇俩都在外的占多数。这样就成了老人无人照顾,孩子无人教育的状况。
  2、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调查显示,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营蔬菜者为例。他们每天早晨4―5点之间离家背菜到市场,7点左右就要开始在自由市场卖菜,一般在下午5、6点收摊,夏天时收摊要更晚。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打工者的孩子一直留在家乡,有些孩子带到城市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
  3、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错误。
  当前很多父母的教养观念存在一些错误:一是认为读书无用。这些父母看见城市中有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一样靠打工挣钱,认为他们同没有读书的民工没有多大差别;看到城市里有相当多的下岗工人,认为现在城市里不需要“人才”了,读书是没有意义的,还不如让子女早点去打工,既能节约学费,也能挣不少的钱。二是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由学生个人素质决定的,父母的唯一责任就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4、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三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监护人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或姐姐。这类监护者一般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本来就比较差,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和学习。
  四、解决“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
  1、学校设立知心信箱,让有心里话的留守儿童有地方说话。让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说的话,不愿意跟老师说的话,通过知心信箱说出来,孩子也就不用憋在心里。学校也可以通过里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2、学校开展家长学堂,利用家长在家的时间段或者通过网络开展家长学校,让远在外地的家长学习如何和孩子远程交流。让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谈谈经验。争取用人单位支持家长的学习,支持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教育。
  3、和监护人交流必不可少。对于年老的监护人或者是监护不力的监护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的配合,对这些监护人做适当的引导。把握好该与不该的尺度。
  4、建造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的家长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孩子也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孩子的明天,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建造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充分享受到家的温暖。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留守"儿童是无辜的,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个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携手,消除“留守”儿童心灵上的荒漠,还他们一片广阔绿洲。
  
  
  
  注:文章中所涉及的公式和图表请用PDF格式打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8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