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P2P市场数据看监管政策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7年以来监管层逐渐加大对P2P行业的管控,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以期引导行业规范理性发展。本文从权威网站收集行业和市场一系列指标的多年数据,以图表方式展现发展变化状况,考察并分析其背后的政策影响力以及市场效应。
  关键词:P2P行业;趋势数据分析;监管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識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018-03
  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P2P网贷金融新业态,本着呵护、宽容、扶持、促进的态度,放手其发展。P2P行业较长一段时间处于制度“真空”。但这个“新生儿”快速并野蛮生长到了不控制难以为继的地步。为此政府不断强化监管步伐。本文将采用近年的行业与市场数据来考察政府的监管政策是否科学有效,以期摆脱“一放就滥,一抓就死”的困局。
  一、监管思想及政策概况
  如果说2014年是P2P爆发增长元年,那么2017年则是P2P行业规范元年。监管层从静观其变,到调研、出台并完善行业规范,已经形成了“1+3”框架的监管制度,约束并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所谓“1+3”即“一个办法两个指引外加一个信息披露标准”组成的网络借贷法规体系,主要几个监管文件组成:“1”是一个“办法”,即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部门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网贷行业监管体制及业务规则,明确了网贷行业发展方向,为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持续审慎监管提供了制度依据。“3”是是三个“指引”,即2016年11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银监会2017年2月下发的《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和2017年8月下发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
  围绕“1+3”还出台了一些使政策落地的实施方案、细则等,如表1所示。此外,各地方有关部门根据本地情况,也随之出台了一些更细化更具体的监管文件。
  由此可见,随着P2P平台数量和规模野蛮扩张,行业风险不断积聚,同时“爆雷”事件不断上升,监管层管控的藩篱越织越密实,强度越来越大。
  图1为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主要政策的。
  如果将图1的时间序列与图2至图7各项指标按时间序列叠加,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政策出台产生的市场效应。或者说,数据的大趋势是政府管控与市场力量博弈的结果。且以几个关键时间段的数据表现为例来说明。
  (一)2104年至2016年的三年间,政府较为宽容,虽然政策规定清晰明确,但离真正落地实施还存在距离,因此,资金量、交易量、投资人数等景气指标昂首向上,增长很快。但是平台淘汰率指标同时也加快上升,反映了行业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逐渐暴露。
  (二)转折出现在2017年,风险管控“3+1”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与之相配合的是2017年6月29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互金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双降。从此各项指标先后出现反转性变化趋势。资金流入量在6月达到500多亿以后转向下降趋势,稍后累计净流量开始下降;接着投资人数减少、成交量锐减;资金利率降低、贷款期限延长等等,表现出景气下行趋势,实质是逐渐回归P2P本位。
  二、P2P行业在监管约束下的市场表现
  本节以数图方法,采用P2P行业权威的综合门户网站“网贷天眼”2014-2018年五年的行业指标数据,分别绘制各项指标的季度趋势曲线图。以展示P2P网贷从爆发增长至跌落下行的曲折过程和政府监管政策的市场效应。
  (一)借贷基础数据及其变化
  P2P是直接借贷市场,借贷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在市场上分别表现为资金流入和待还(贷款)余额,加上借贷利率与期限,构成借贷基础数据。这两类数据及其变化示于图2、图3。
  1.资金流入量与待还余额及其变化首先,看最下面资金净流入曲线。2014-2017年资金持续流入,其中15年下半年净流入资金有所加大,然后是较长时间的平稳流入,17年第二季度达到峰值,然后逐步减少,至年底净流入接近停止。18年全年净流出2500亿。
  其次,看中间累计净流入曲线。从2014开始至2018年一季度,累计净流入达到峰值10000亿。此后,资金变为净流出,累计净流量曲线进入下行通道。
  最后,看最上面待还余额曲线。2014-2017年三季度,待还余额与累计净流入额基本对等,上升幅度基本同步。17年三季度后,待还余额逐渐高于累计净流入额。这个差额的最大值出现在2018年三季度,为965亿;年底差额有所收窄,为676亿。“入不敷出”的资金缺口,凸显了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2.利率与期限数值及变化
  综合参考收益率(可视行业借贷资金平均利率)曲线,2014年初从最高点21%一路下行,至2017年中期降到最低约9%,然后逐渐稳定在10%上下的水平。
  平均借款期限曲线呈逐步走高趋势。图3显示,2014年平均贷款期限约半年,15-16年为6-9个月,17年从9个月延至12个月,18年主要为1年以上期限。
  P2P行业利率与期限的趋势性关系,有违“期限越长利率越高”的常理,反映了借贷活动期限错配的深层问题。当短期资金长期运用时,暂缓流动性风险的常见办法就是延长借款期限。与此同时,利率走低,也是平台对长期高成本资金难以承受的纠偏结果。
  来自监管的整改措施也是借贷期限曲线上升的原因:第一,随着行业出清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而头部平台平均借款期限普遍较长;第二,部分符合政策的网贷平台转为小贷公司,也拉长了平均借款期限。
  (二)借贷人数量及人均借贷数据
  P2P借贷不同于传统借贷的重要特点是“小额、分散”,即借贷双方的金额不大,借款人行业分布广泛、经营模式不一,具有普惠性。图4、图5可以反映P2P的借贷特点。   图4,2017年下半年之前,投资人数量多于借款人数量,16年前后两者差值最大,17年随着借款人增加,差值不断缩小,至下半年,两者基本接近。此后,投资人与借款人同步下降,数量趋同。
  图5,投资人(资金贷出方)金额较小,人均大体保持在5万上下。但是借款人金额变化很大。2014年初人均借款额35万,超出人均投资额6倍。2016年,人均借款金额有很大下降,但仍然高出人均投资额很多。显然借款数量不符合“小额”要求。同时受资金来源限制,借款人也不能满足“分散”的要求。
  随着人均借款金额逐渐下降,向人均投资额靠拢。至2017年3季度,借款方与投资方无论金额还是人数大体趋于同步,基本满足“小额、分散”的监管要求。
  (三)借贷平台数量及淘汰率数据(见图6)
  最上面累计平台总数曲线显示,2014-2016年6月平台数量快速增长,到达6000家以后,增速显著放缓,至2018年底新增数接近0。但累计平台总数6607家,仍在高位。
  最下面的累计问题平台总数曲线,上升趋势呈先缓后疾,18年第4季度似有减缓迹象,但总数高达4000多家。
  累计问题平台数/累计平台总数即平台淘汰率,该曲线一直呈较快上升趋势。市场表现为平台爆雷频繁发生。2014-2015年较低淘汰率,不过是风险滞后的表现。18年底淘汰率达峰值74.7%(其中良性退出率为62.2%),即2/3平台名存实亡,在运营平台为1669家。随着175号文出台,行业淘汰过程加速,平台数量将继续减少。
  (四)行业信心、客户信任数据
  投资人数量及其成交量的增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们对P2P行业的信心。(见图7)
  先看下面的投资人数量曲线。从2014年1季度55万人起步,至2017年底,投资人数量一直成上升趋势。2018年投资人数下降,至年底为705万人,相比2017年4季度峰值1326万人,降幅47%,几近腰斩。投资人数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多地监管在“双降”之上加了“降投资人数”,实施更严格的“三降”政策。
  再看上面的成交量曲线。从2014年1季度363亿元升至2017年3季度峰值2537亿元,到达反转下降的拐点。2018年承接单边下降趋势,12月份成交额912亿元,环比略降1.7%,同比腰斩大降67.32%。“双降”政策效果明显。
  另一方面,人数、交易量大幅跌落,表明人们对P2P的信心有待恢复。
  三、结语
  要保持P2P行业持续理性发展,监管是必要的。但监管适度性,即协调、力度、边界、时机等是难点。在P2P发展初级阶段,行业需要呵护、支持,监管层是“和风细雨”,少见强制性、管束性政策。这一状况及至行业逐渐趋于不理性时,加上风险滞后性,政策未及时调整。16年下半年着手构建“1+3”政策框架,并不断推出各项完善性政策。但是政策实施的滞后,其效果在一年后才显著体现。
  从政策协调性来看,在尚未有效管控平台资金账户情况下,急速推进其他政策的,挤压了一些平台生存空间,或惊动了一些不法分子,使得“暂停兑付”或卷款“跑路”平台在2017-18年频频“爆雷”,傷及很多投资人,信心受挫,需要较长时间休养生息。总之,监管成效是显著的,远高于付出的学费。降低融资规模,使平台信贷风险被遏制;降低平台数量,使非法集资、停业“僵尸平台”等加速退出;清理资金池,使借贷业务向“小额、分散”的P2P本来属性回归;平台机构分类处理,为一些边缘机构留出存续发展空间;......通过整改,投资人信心已见回升。P2P将浴火重生,期待从此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54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