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辉

  [摘 要]本文首先对当前山东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问题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合理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气氛等对策,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物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0.087
  [中图分类号]G642;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0-0-02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尤其对掌握最先进技术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其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职教育体系,高校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高创新能力的应用人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国家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即:“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及政策引领。本文顺应时代要求,在当前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滞后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的现实下,主要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解决当前社会,尤其是山东省内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契合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满足当下智慧物流背景下的一线高技能与高学业水平的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从而适应并推进山东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
  现阶段,一些专科职业院校一直追求升级为本科层次院校,虽升级成功,但发展思路与办学定位不明确,而只是一味机械效仿普通本科院校的的发展道路,重学术、轻实践,使自身最终偏离了职业教育应有的人才培养方向,不仅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及市场需求,也使自身因没有鲜明特色而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样有利于推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定位的特色发展。
  2     我国物流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1   国内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较快,据统计,当前国内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九百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尽管国内有至少50万以上的物流类高校在校生将要推向市场,其中,本科层次在校生达到10万以上,但依然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物流人才需求。由于多数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与企业需求进行很好对接,致使物流人才的供给数量不足、层次不够。物流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这恰恰是当前高职物流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因此,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非常必要。尽管当前国内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停留在探索阶段,但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迫在眉睫。
  2.2   山东省内现状分析
  山东省物流业的发展一直稳中有进,产业规模、运行效率、服务水平、信息化和标准化等各方面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12月,山东省有347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其中有18家冷链物流企业为国家星级水平,占全国比例的29.5%;同时,有8个国家级优秀物流园区;全国第一个“国家智慧物流创新先行区”授予济南国际内陆港。山东口岸物流协同平台于2018年10月在青岛开通运行,大大提高了省内国际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及物流效率,这就要求省内物流人才紧跟行业发展,兼备高技能水平与高创新能力。
  尽管近几年省内少数高校已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出于培養数目少,实践时间短,目前还看不到明显的社会效益。目前,省内高校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以两层次为主,即高职专科物流专业学生和普通本科(含)以上学历物流专业学生。前者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却因学业水平及自身技能水平受限无法满足高技术、高智能物流岗位的职业需求;后者具备较高的学业水平但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两种人才均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山东省内物流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兼备的物流人才需求。
  3     物流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山东省内的职业院校对于培养高技能水平、高学业标准、高创新能力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人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目前省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亟需重视与改革。
  3.1   山东省内职业高校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山东省内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如何准确定位物流人才培养模式。②如何将应用创新能力真正融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体系中,并有效解决以下具体问题:a.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b.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完全契合省内物流企业对于一线人才的最新能力要求;c.对于不同课程的教材存在部分知识重合的现象,造成学生重复学习,影响学习效率。③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比例不足,分量不够。④部分物流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最新需求。⑤缺乏有效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3.2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未来仍可预见的关键问题
  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物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就可预见的问题进行总结。①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对学生高学业水平与高实践应用创新能力两者之间不能合理平衡。②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思路正确,但由于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合作方法单一,致使其不能同时兼顾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利益,从而导致不能长期、深入合作。③积极建立各类校内实训室,却对后续实训室系统的及时更新与维护问题不够重视,使实训系统总跟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学生实践能力不能与企业最新需求相匹配。④注重教材改革,鼓励教师编写适合自身专业培养模式的教材,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使其质量得不到保证。⑤在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时,如果不够全面,将影响评价效果,不利于人才培养进步。   4     物流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学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突出山东省区位优势。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物流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重视培养高学业水平、高技能应用水平、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三者兼顾的新时代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
  (2)构建理论与实践兼顾的系统化培养平台。以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应用创新能力为宗旨,其中,理论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的高学业水平为主,兼顾其应用性;实践教学体系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高技能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①开展以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项目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由学校和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物流企业结合相关理论体系及当前市场的最新物流人才需求共同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其次,以“工学结合方式”实施项目,即物流企业根据实际发布项目具体要求,學生根据要求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校内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理论指导,企业专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最后,以学生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和物流企业最新岗位要求为指导进行项目总结反馈。②重点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把课堂实验、校内模拟实训及物流企业的顶岗实习有机融合,并注重实践内容的及时更新与实训条件不断升级,确保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物流企业的最新需求无缝对接。③鼓励教师结合学校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与具有一线最新经验的优秀物流企业专家合作,共同编制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物流教材。④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气氛,形成稳定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物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想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能力,还应在校园文化上多下功夫。⑤重视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物流竞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
  (3)注重实践型物流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重视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技能提升,鼓励教师去有经验的优秀院校访学、深造、培训,鼓励校内教师定期去企业顶岗实训,建立企业人员走进课堂的稳定教学合作机制,使一线高级物流从业人员能够长期稳定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
  (4)积极探索科学的多元化量化标准,对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进行考核。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体系,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而确保学校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参考考核指标有:①是否具有准确的培养定位;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又彰显特色;③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是否合理;④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是否体现当前物流业的技术最新性;⑤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部分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及定期更新,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⑥是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合作性学习等;⑦所用教材及资料是否符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⑧是否开展丰富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各类设计大赛、其他模拟训练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⑨是否注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柳.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江利,黄莉.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误区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3]物流与采购网.盘点2018智能物流发展,2019年将呈现五大趋势[J].物流科技,2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3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