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工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杜蔚 冯辉 侯鑫 付明杰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毕业生逐年递增。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870万,就业竞争压力大,加之受到新型冠状肺炎的冲击影响,就业难空前加剧,就业问题再次得到全社会的空前关注。
  工学作为传统学科,涉及学科门类较多,工科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形成,以及工业核心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对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我国90%以上高校都开设工科专业,地方院校又在其中占了多数,地方工学本科生资源弱势,而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盲目跟风、不积极等态度,加之对实现就业没有清醒认识、明确打算,加剧了就业困难。因而对该群体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作出对策探讨,有着深远的意义。
  问卷调查在2019年12月进行,访谈对象主要是用人单位招聘专员。整理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结果,并以陕西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近三年就业数据分析为基础,总结近年来地方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材料工程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按照目前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分类方式,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升学、不就业拟升学、应征义务兵等几种形势,三年来,考研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同时不就业拟升学比例逐年提高;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是他们的首选,比例保持在20%左右;民营、三资等其他企业主体有较大用人需求,比率大概占到50%;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其他就业形式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从就业区域来看,本省就业毕业生人数占比最大,其次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就业人数较多。
  整理针对毕业生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对就业形势理解方面,有59.85%的学生认为工科专业更易找工作,有58.33%的学生认为高学历者就业更容易,有50.76%的学生选择会继续深造。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有55.3%的学生选择在生源地就业,在沿海城市、西部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就业仅占33.33%、 8.33%和3.03%。在薪资水平方面,期望薪资在4000-6000元占比重37.12%,说明初次就业学生薪资期望较高。在就业过程中更关注个人的发展空间的人数占比达66.67%。在单位性质选择方面,有43.18%同学选择要在国有企业就业,排第二位是事业单位,占比15.15%。在职业规划方面,只有46.21%的同学表示自己有短期1-3年的规划。
  二、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特点
  1.整体社会环境特点。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随着“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人工智能”等新的学科方向的兴起,带动了新一波“工科热”。但,近年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据报告,2019年上半年,连续5个月全球制造业PMI处于枯荣线下,美国制造业PMI创造了2009年6月以来的新低,欧元区制造业PMI创造了2012年10月以来的新低。中美贸易战暂缓但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遭遇一定的供需矛盾。地方院校往往遠离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就业岗位供给不足。总体来说,形势向好,但实际困难较多。
  2.地方工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第一,考研人数比重逐年攀升,就业周期推后现象明显。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学历要求普遍提高,一大部分主动选择考研;另一方面,为了规避本科学历在就业竞争中的弱势和压力,一部分学生被动考研;另外,非985、211的地方院校,大都不在省会城市,一部分同学为了再次圆梦而考研。近三年数据观察来看,参加考研人数每年超过50%,多数学生因准备考研,延后找工作,春季3、4月反而成为毕业生大批涌入求职市场的时期。第二,央企、国企吸引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95后毕业生受各种社会信息影响,追逐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现象严重,以留在大城市、大单位为体现人生价值、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上选择;他们很少考虑自身实际、自身能力是否符合目标职业,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就业主动性不强、准备不足,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长期保护,心理不成熟的毕业生依然是大多数。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盲目等靠,严重依赖学校、家庭提供的就业渠道和信息。本次调查中显示,有86.36%的学生截至2019年11月参加招聘会不超过5场,37.88%的学生对于职场没有做相关规划,持“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地方院校学生未能挖掘自身潜力,不能积极走出校门去参加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更为严格、苛刻的招聘,对严峻就业形势估计不足。第四,目标就业地与生源地联系紧密。当前毕业生多为95后,且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选择要在离家近的地方就业。而地方院校工科生,生源多为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县区、农村,又导致他们求职方向狭窄,目标较少,加剧就业难度。第五,部分毕业生择业盲目从众,首辞率高。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个性的完善成熟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容易被周围环境信息所左右。在择业时,往往只看眼前,不考虑将来的发展空间。临近毕业时,他们容易产生浮躁、焦虑等情绪,为了“交上一份答卷”,病急乱投医,草草了事,以求心理安慰。部分学生慌乱就业,实际从业后立即发现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导致大面积冲动辞职。第六,缺乏长远性职业生涯规划。本次调查中,只有40%左右学生表示自己有1-3年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无长期规划与打算,就业仅仅为了就业,缺乏对自己能力、兴趣、理想的理性认识,盲目就业,就业质量不高。
  三、针对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策与建议
  1.工科教育培养导向应与市场接轨。目前大多数院校工科教育培养以科研偏重,大多数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市场对人才的培养需求缺乏前瞻性。因此,工程学科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走向实际,贴近市场。   2.就业指导必须全员化。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体多局限于负责就业工作的管理干部,任课教师的作用边缘化。各级层管理干部、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指导课程教师都要投身毕业生择业就业一线进行理论、实践等现场指导,实现全方位全员的指导参与。
  3.实现就业指导系统化。从整体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澄清事实,做好系统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等活动,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自身性格能力特点,结合环境形势,合理判断,确立合理就业目标,建立合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4.抓好学生公共基础课,提升学业能力。工科生就业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涉及智能或传统设备操作与使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表示,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
  5.就业服务平台与就业指导日历精准层次化。面向不同学科特点毕业生分层次、分类型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化就业服务和管理。比如,针对工科毕业生就业特点,邀请国防重点单位、大型制造企业进校招聘,并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用人关系。针对本科生考研学生逐年增多的情况,备考期间,院系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组建师资为考生提供复习指导服务,并在春季求职“金三银四”时期,积极引导就业单位进校进行招聘,及时解决落榜学生的后顾之忧。
  6.加强基层就业引导力度。工科毕业生前往党政机关、基层就业的学生比例非常小,大多数毕业生不想吃苦,宁愿等待,也不去基层锻炼。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对基层就业政策、基层服务项目等进行宣讲;邀请基层就业榜样人物到校交流,使学生受教育、受鼓舞。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到地方基层锻炼,将自身的职业发展诉求同国家、民族的发展命运和战略需要相结合。
  7.精准化就业心理辅导,定制个性就业方案。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成才观、就业心理困惑、求职技巧等進行教育引导和培训,针对不同个体做个性化生涯设计、心理疏导,帮助同学们自我定位与自我评价,制订较为客观准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同学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消除就业迷茫,使他们正确就业、满意就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但增加的就业岗位数量与之不对等。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恐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高校就业部门要拿出“店小二”精神,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当好实实在在的“娘家人”,具体情况、具体群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就业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探索,积累经验,为帮助各群体类型毕业生充分就业贡献力量。[基金项目:陕西高校首批辅导员工作室之“绽放青春”就业工作室;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以学业考试成绩分析为引线推动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精准化发展”(2018FXM16)]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85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