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载道,以物传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载道于器可以说是中国人传统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家具的直与弧、刚与柔、张与弛、雕与素、简与繁、端庄与秀雅无不恣意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不同审美。而这其中形而上者有之,形而下者亦有之。
一些优秀的明式家具,尤其是由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的家具,在视觉上往往给人以简洁至极、不事雕琢的印象,而恰恰“形而上”的佳器往往出自于这种家具中,正所谓大道无形,它们所体现的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
当一件“形而上”的器物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便会使人心生曼妙,这种曼妙有时是莫可名状的。也许并不是每位观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这需要对器物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否则即便摆在面前恐怕也会浑然不知。
这里试举一对黄花梨瑰子式四出头椅来说明此问题。
此椅造型刚中带柔,因为它有着玫瑰椅的体量感,却偏偏出人意料地造出四出头的式样。搭脑与扶手全部取直,不做任何弯曲与粗细的变化,这又增加了一份“刚”性,而联帮棍与鹅脖的微妙弯曲却又平添了一份“柔”美;靠背也一反常规,不做成常见的板状,而是直接做成两根锥形的立柱。在古代椅具中,不论是圈椅、四出头椅还是南官帽椅,明式的椅子大多为板式靠背,大多椅盘下设板状牙子或券口,如果把靠背与牙板看成“面”,把四足与扶手、搭脑、枨子等看成“线”的话,那大多数椅子从前方看过去,都是“线”与“面”的组合体,而单纯线型组合的椅子却是很少见,此椅便属于后者,仅仅利用线条的交叉与错落,便使得此椅的构架跃然眼前!一眼望去,简约至极,空灵秀雅,将明式家具的造型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椅的四足间装步步高赶枨,椅盘下四面罗锅枨加矮老,扶手下设联帮棍与鹅脖,靠背以两根立柱来表现,上连搭脑,下入椅盘后边。各个构件间彼此通过榫卯结构相互锁定,上下浑然一体,表面上看有些构件彼此并不交接,但其实也间接存在着相互间的制约关系。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此椅的“坚不可摧”,传世至今,除了藤席损坏外,竟无丝毫松动迹象,更无一个构件遗失,而且两把皆保持如此完整,这不得不令人称奇,此椅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同时也验证了它在结构设计上是无比成功的。
椅的四足外圆内方,微微向内倾斜产生侧脚,这样不但结构稳定而且视觉也稳定。两只后腿穿过椅盘后逐渐变细的同时也稍做向后的弯曲,弯曲做得非常微妙,不仔细观察很难察觉;搭脑之下的两根立柱也是如此,略呈锥形又略为向后弯;联帮棍在由下至上、由粗渐细的过程中也带着微妙的“S”型弯曲,鹅脖是由前腿的上部直接穿过椅面而成,由粗变细产生弯曲的同时也微微后倾。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实际上也都是决定这椅子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制作时最难拿捏的地方。由粗到细的渐变、渐变的缓急、弯曲的位置在哪、弯曲的幅度多大等等,这都要求匠人对度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不足。除此以外,此椅在部件交接的很多地方都采用了飘肩的处理手法,如鹅脖与扶手的交接、后腿与搭脑的交接、矮老与罗锅枨的交接、枨与腿足间的交接等等,这看似简单的处理却无形中会大大增加匠人的制作难度,同时也最能体现匠人的手艺。细节也是最能体现“神”的地方,如果一件器物的形制有了,但细节做得不到位,同样会有型而无神,此椅在细节把握上可以说做得非常好,在成功塑造了“型”之后,又为其添上了“神”。
此椅将明式家具对人的感染力传达得出神入化,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种“形而上”的道境,看之一眼似乎让人的心神都为之触动,在一阵惊喜的感觉之后又略有一丝不甘,惊喜的是此椅打造得竟然如此超凡脱俗,不甘的是此椅形神的精妙似乎已达至化境,只能令今人望其项背。这就是藏在经典家具中的一种“形而上”的造诣,一种在精神层面的高超造诣 ——物以载道,以物传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464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