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画廊走进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娅 芝

  已经成为一年一度艺术盛事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今年更名为“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从5月2日开始的5天时间里,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家画廊,与几百位重要收藏家以及4万多名喜爱艺术的观众,共同度过了2007年春季的这一场不可错过的艺术盛宴。更为重要的是,本次博览会最终创造了总成交量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不俗成绩。
  
  五一长假中,Linda 没有像以往那样去外地旅游,而是每天准时出现在北京国贸展览中心,因为这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画廊博览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Linda 忽然喜欢上了画廊――那是一个能让她立刻安静下来的地方。北京的798 艺术区、宋庄画家村和刚刚兴起的大山子环铁艺术区,成了Linda 每周必去的地方。这位某跨国制药企业的中国区首席代表,如今更是果断放弃了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转而将资金投进了当代艺术品中。
  “去年我在股票市场上已经赚了很多钱了,现在准备拿出一部分钱买画”,Linda 很喜欢熊宇的作品,也许真是天随人愿,展览入口处就悬挂着巨幅(200×450cm )熊宇的作品《安静的流逝》。每次入场前,Linda 都要在这幅作品前驻足良久,“静静流逝的,不只是时间。一切与其有关的,青春、生命、心情、风景,都在慢慢改变着。没有喧哗,没有骚动,一切一如生命的轨迹在宇宙中运行,大音无声。”Linda 告诉我们,这就是她面对这幅作品时感受到的一切。
  
  艺术品市场中的第三极
  
  画廊、拍卖和艺术博览会――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品市场,但在目前中国,艺博会还处在起步阶段,放眼国际市场,各种规模和特色的艺博会交相辉映,而且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存之术与生财之道。
  从1967年德国科隆创办世界第一个艺术博览会开始,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群起仿效,形成了一股举办艺博会的热潮。目前,世界各国举办的艺博会总数不下50 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瑞士巴塞尔国际艺博会、西班牙马德里现代艺博会、美国芝加哥国际艺博会和法国巴黎国际现代艺博会。亚太地区一些国家也相继创办了艺博会,如澳大利亚墨尔本澳洲现代艺博会、日本东京国际现代艺博会和新加坡艺博会等。
  从2004年开始,北京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博览会征程:第一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一亮相,便以国际性和专业化的态度在国内业界树立了标杆,连续每年一次的持续举办已被视为中国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与去年相比,今年画廊博览会的展示空间更为开阔,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18 家著名画廊进驻在国贸中心上下两层共1.3万平方米的展厅内,这其中既包括Howard greenberg 画廊、Marlborough 画廊、Kewenig画廊等欧美顶尖画廊,也包括以色列的Bineth 画廊、印度的Sakshi画廊、墨西哥的Guerrero 画廊等来自当代艺术成长中国家优秀画廊的加入。
  很多专家认为:2006 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奇迹之年,虽然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成交率下降,但是总的拍卖成交额却在不断上升――市场回归理性,但是精品价格却节节高攀,不少艺术家如刘小东、张晓刚、方力钧、陈丹青等均出现历史新高。买家们更注重收藏作品的品质和艺术家的能力。
  2007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依然火热,而且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精品将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尤其是当大批白领、中产不断介入后,这个市场的前景不容低估。正如迈阿密的艺术交易者和收藏家Marvin Friednam 所说:“艺术博览会只会越来越火热,艺术品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昂贵的生活装饰品”。
  
  自己开车来的客户
  
  国际化、专业性―是良好的目标,像巴塞尔一样吸引眼球当然最好。但如果过早地限制观众人群,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说,是否会束手束脚?但画廊博览会毕竟不是公益机构,侧重艺术普及与教育作用似乎又会对其生存和经营带来困扰?
  画廊博览会的客户是哪些人?笼统的答案是收藏家――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开着私人飞机来参展的有钱人;会立刻想到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的盛况……
  5月2日下午,是画廊博览会特意组织的VIP 预展时间,会场外当然没有私人飞机。凭借着组委会特别制作的邀请函,各个行业的名人、巨富们,因为对艺术品的喜爱而聚集到了现场;知名艺术家(如曾梵志、王庆松等)及参与画廊博览会主题活动的策展人、评论家们也纷纷前来,完全成了一次专业大聚会。
  但第二天正式对公众展出时,大批慕名而来的观众在烈日下排起长队,展厅内的热闹更是不言而喻。采访中我们发现,像Linda 这样开着私家车来看展览的白领是展会现场中的主力人群。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光看不买的顾客。之前就曾听到过一些报名参展的画廊老板抱怨:中国国内重要的收藏家似乎在这次博览会上群体缺席,而他们才恰恰是国外画廊有兴趣进入中国博览会的最终目的。
  画廊博览会应该再抬高门槛,更好地服务VIP 客户,还是敞开大门一定程度上承担艺术教育的公共效用?
  我国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早在1984 年就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20 多年来,文盲减少了很多,但美盲群体却似乎在扩大。即便是我们认可的知识分子,高级人才,他们依然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就是对艺术无法解读。
  对此,我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家陈丹青先生也有同感,在前不久一场名为“美术馆面面观”的讲座上,他讲到:美术馆不是挂几幅画、摆几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办展览的地方,美术馆顶顶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
  很多业内人士均表示: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当代艺术热其实才刚刚兴起,还远远没有达到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大众普及的程度。所以,类似艺术博览会这样能吸引最多人群参与的艺术活动,普及教育宗旨应该是第一位的。
  
  2亿成交额背后的真相
  
  之前已连续三年举办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今年更加强化了展会的艺术性和学术性,无论在策展规格、艺术作品质量、国际艺术交流和画廊交易额等方面,都有稳步的成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次博览会总成交量超过2亿元人民币。
  评判一个画廊博览会的标准不外乎三个标准:成交额、服务质量和学术水准。本次画廊博览会国内参展画廊对成交额基本满意:台湾索卡画廊成交五成以上;亚洲艺术中心大件架上作品和雕塑在第三天卖出;长征空间主持人介绍说:“卖得不错,该卖掉的都出手了”。
  而国外参展画廊则对收藏家的缺席表示出不满,尤其是已经入驻国内的海外画廊,比如意大利常青画廊和法国玛格画廊,其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虽然组委会特地开辟了VIP 观众时间以求吸引更多专业买家,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场内大量的海外收藏家完全可以直接在国外购买作品,并不需要专程来到中国。
  然而,学术部分是这次国际画廊博览会的亮点:包含影像多媒体和装置作品的的主题展;旨在促进当代文化与当代科技在尖端的层面交流的“综合媒体艺术国际实验室暨论坛”;以及拓展国际参与者的“拉丁美洲艺术及新媒体论坛”等,这些特别策划的单元在现有国内画廊博览会上都属于首创。
  同时,也有专业人士冷静地指出:在国内,本应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画廊,在与拍卖行对资源的竞争中却处于下风。“富市场、穷画廊”现象的倒挂,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典型特征。
  与此相反,每年各种大小艺术品拍卖会不下百余场,艺术拍卖公司也因此鱼龙混杂。相对于国内本土画廊,对一个艺术家3至5年的长期固定投资,才能赚得10% 左右的利润而言,拍卖公司则不需要担负任何责任,盈利似乎更为轻松――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它们的收入来源就是买卖双方所付的佣金,一旦拍品成交后,买卖双方都必须按规定缴付相当于拍品成交价10 %左右的佣金――利润回报率远快于画廊。
  尽管国内艺术市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先天缺陷和不足,但毕竟当代艺术已经在中国越烧越热。相比于2006 年大家齐声欢呼当代天价作品一个接一个诞生,2007 年更多人开始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中来,这是中国当代艺术能够持续火爆的最强力支持。代表时尚和艺术的画廊,终于慢慢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
  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20多年来,文盲减少了很多,但美盲群体却似乎在扩大。即便是我们认可的知识分子,高级人才,他们依然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就是对艺术无法解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5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