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进生活,感悟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教學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作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其实,写作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思想为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叶圣陶老先生也说:“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用大脑去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细节,用笔记写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片段。怎样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呢?
  一、走进生活,留心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明确提出习作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现在的孩子生活范围本身就窄,整天学校、家庭,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们视野狭窄。一提笔写作文,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抓耳挠腮半天,廖廖几笔,草草结尾,写出来的作文枯燥无味。要么东拼拼西凑凑,不知所云。要么就千篇一律。比如写家里养的宠物狗,大多数孩子笔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文字:一身洁白的皮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它贪玩、调皮。久而久之,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也越来越厌恶写作,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走进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显得非常重要。怎样让学生走进生活,眼里装满真实事物呢?首先让孩子有亲身的经历。如养一些小动物,金鱼,小乌龟;自己亲手种豆芽,自己洗袜子,叠被子,帮妈妈洗碗等等。当孩子与小动物成为伙伴时,当孩子沉浸在劳动的喜悦中,当孩子提出一个个稀奇古怪的问题时,生活的经历就成了他们写作的素材。再次让孩子学会仔细观察。有了经历,得让他们学会观察,而且要仔细观察。观察小动物怎样吃,怎样睡,并且把发现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懂的问父母、老师,查找资料,这样孩子们作文时才有材料,有内容,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各有各的特点。如观察蜗牛,蚂蚁等小动物,结合科学教材里所讲的小动物的习性,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寻找小动物们的秘密,于是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蜗牛的粘液是粪便,蜗牛有上万个牙齿,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我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带蜗牛到课堂上,从外形,生活习性,寿命等等方面观察,最后才让孩子们作文,这样才三年级的孩子,一篇作文可达四五百字,真是收获不少。又如一个学生新种植豆芽后在文中写道:用湿水泡过的豆子胀大了,皮皱皱的,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豆子发芽了,晶亮的皮从豆粒上脱离下来,就像蝉脱壳一样……多么生动、形象!总之让孩子的眼睛装满真实事物,比起闭门造车的作文是大不相同。
  二、体验生活,捕捉灵感
  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曾说过: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同样,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就是创作最有灵性的人。新课标也提出要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试问:没有体验,哪来新奇有趣?哪来最受感动?针对目前学生的特点,他们户外活动较少,生活经验少,为此,我专门布置了学生做一件家务,如买菜,炒蛋饭,煮面,包饺子,让他们由不会做到会做,并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孩子们的汇报非常有趣,有的说买菜时菜贩缺斤少两,菜贩们故意抬高价钱,自己如何砍价还价,有的说买菜时还认识了许多蔬菜……有的说我煮面煮成面团了,有的说,我炒蛋时油烫了我的手了,现在还疼呢!有的说蛋炒饭真香……看到沸腾了的教室,我开心地笑了,这就是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惊喜!眼前的孩子们欣喜若狂中不仅仅是习作水平的提高,更生重要的是他们人生的健康成长!
  三、放飞心灵,表达生活
  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看,更重要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用心、大脑地思考,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大雁飞过,秋天来临。”孩子用眼看了,并不用大脑思索,就是雁过无痕,所以勤于思考自古到今都非常重要。描写秋天的文章多不胜举,如果让孩子把所见到的秋天景物一一罗列出来,这样的文章总让人觉得普通而毫无特性,文章也觉得枯燥,没有一点灵性,若见树叶黄了,纷纷落下的景象,让学生大胆去思索:落叶落下化作肥料滋养树木,落叶堆积为小动物作摇篮,作温床,作被套……原本普通的自然现象在想像的天底下,是那么的富有生命力,是那么富有创新力。最后孩子们把落叶这一精神称比作奉献,感恩的一首歌,多有人文性!文章读起来充满童趣和灵性,这就是勤于思考,放飞心灵的魅力!想象不仅仅是用于写景一类文章,小学作文中各类型的作文都需要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去寻找习作的灵性。
  总之,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体验生活,捕捉灵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