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意义、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三个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5-00-02
  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负性的认知与情感,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更为以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目前来看,大学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可以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性,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合理、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科学。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以更为开放和欣赏的视野挖掘人类的潜能和动力。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合理剖析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品质、美德、潜能等思想行为,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未来人才,对他们要从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到心灵的健全,进行完整和多方位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而言,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内心深处的负面压力,使他们维持积极心境,乐观面对和解决环境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正确对待过去的成长,现在的困惑以及将来的迷茫,从而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教师而言,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活动,挖掘大学生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人见解,对大学生展开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学会遇到困难勇敢、积极面对,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发觉自身潜在的价值,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
  二、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存在的外显的心理问题。这种理念虽是教育的初衷,但却严重忽视了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其次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态心理状态的发生及发展,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明确,会引起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待提高
  在中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障碍表现,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片面,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不利于学生和教师在心理层面上进行和谐沟通。因此,心理工作者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注重积极完善的心理体验,使心理健康成为可能。应将课堂重点从理论转为实践,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产生心理问题后由被动解决变成主动解决,断调整心理状态,完善个人心理品质。
  3.缺乏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针对大学生的发展制定整体目标,没有通过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去发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秀心理品质,更没有将心理学教育的积极层面融合到理论和实践中去。这样就无法制定出完整的心理学教育内容及进程,难以发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约了大学生整体教育计划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关心理工作者往往只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初步指导。这样的教育作用针对现阶段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效果不明显,且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而言,初次产生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心理工作者进行解决,但是如果次次如此,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或许可以在当下帮助学生环境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但是如果不加以遏制,就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恶性的依赖,难以完成心理的自我修复。因此,心理工作者在消除学生消极心理的同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保持一种反馈调节的状态。
  根据VIA优势和美德分类体系,个体拥有六种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其中智慧与勇气帮助实现个人发展,仁爱、正义和精神卓越帮助发展人际关系,节制则防止过度的性格优点。这六大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个体获得认知、情绪、人际优势,奠定个体健康社会生活的公民美德,并帮助个体建立与宇宙的联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自我完善,在结构和动力上不断向自我实现发展。
  2.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理的形成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产生积极乐观带来的直观体验时,才能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心理工作者和相关学者过分注重形式上的行为意识正确性,没有让学生进行积极心理体验,使得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同感,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参与程度不高,课堂效果不佳,整体的辅导效果也差强人意。因此,要想引导大学生心理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就应当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利用自助课堂的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加入到心理健康課程中去,自己模仿,自己研究,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3.帮助大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情绪是高度个人化的,更多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内在理解,而非外部环境。因此,应帮助大学生使用正确的方式感知和理解情绪,进行正确的情绪调节,追求积极情绪,接纳和调整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共有十种形式的积极情绪: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逗趣、激励、自豪、敬佩和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围绕这十种积极情绪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我最后一次体验到这种感受是在何时何地?是什么让我拥有这种感受?我能够做什么来培养这种感受?当学生能够体验到适度的积极情绪时,就更有可能运用灵活的思维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采取策略降低不恰当或无端的消极情绪,如反驳消极思维、打破思维反刍的桎梏、调整对媒体信息的摄入、改变情境以应对周围的消极源。
  4.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大学生消极心理对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这一出发点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这一前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程的内容往往不能紧紧的贴合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关的知识宽度也比较狭隘。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增设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从个人优势、创造力、灵性、主观幸福感、心流体验、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恕、心理韧性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传播符合社会背景的积极心理学思路和理念,最终通过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
  此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偏向于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实际体验,偏向于对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而忽视了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或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个人潜能。因此。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应形成渗透式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逐步实现从关注少数学生到覆盖全体学生,从处理问题到挖掘潜能,使学生从静态过渡到动态体验,从被动面对到主动解决的转变,形成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的学生发展需求感知平台,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5.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生积极心理的催化剂和温床。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良好的环境能让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身心理上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离不开个体和环境两个层面,个人的内在心理力量和群体、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所处外部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遭遇外在打击,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要想较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先解决校园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此观点运用在实践中,就是学校应当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
  具体来讲,学校应重视师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挖掘个人潜在价值和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学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树立核心理念,构建具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借此完善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合理认知。
  结语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大学生体验完满自我、进行自我实现,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心理工作者的责任。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帮助大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7):247-248.
  [2]王筱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65-66.
  [3]郝钊慧,耿希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决策探索(下),2020(02):71.
  [4]叶娟,黄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A4):293-294.
  [5]冯亚晓.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国际公关,2019(12):107.
  [6]葛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高教学刊,2019(22):153-155.
  [7]杜逸群.積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3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54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