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临床耐药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小红 王红民

  摘要: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肺部感染中的发病率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2009年1月肺部感染患者150份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学的分离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株,占13.3%,细菌呈多重耐药趋势。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ICU肺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并呈多重耐药趋势,其耐药率的普遍升高,应引起广泛重视。临床以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已成为必然。
  关键词:ICU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19―0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常寄居人的呼吸道及粪便中,为条件致病菌,在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在老年、慢性、危重和免疫力受损的病人,以及在医院监护病房中更为突出,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原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发生在我院ICU2009年1月
  2010年1月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情况,旨在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所致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ICU住院病人,男17例,女13例,年龄23―85岁,平临床均53±8.5岁。基础疾病:严重复合外伤9例,COPD患者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心肺复苏后4例,ARDS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格林巴例综合征1例。30例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包括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半合成青霉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碳青霉烯类等,治疗时间7~65d,平均(20+13)d;接受静脉激素治疗19例;接受中心静脉插管21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18例。
  
  1.2诊断标准:入院48小时后发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干湿性罗音等表现在原有基础上加重,肺部x线检查有新出现或进展性浸润性阴影。痰标本均采用晨痰,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封闭式一次性吸痰管从气管切口处或气管插管处抽吸深部痰或气道分泌物培养;共留取合格标本150份。
  
  
  1.3细菌分离和鉴定。将临床送检的合格标本按《全国检验技术操作规程》第3版的要求接种、培养和分离细菌。
  
  1.4仪器与试剂。仪器为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MicroScan4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试剂为该公司提供的NC21复合板及相关的配套试剂。
  
  1.5敏感性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质控菌,按2004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颁布的标准判定药敏结果。
  
  1.6统计学处理。采用记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相对数用率、比表示。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150份痰标本共检出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约占13.3%,在ICU患者肺部感染中发生率已明显上升,居第四位。由表2可知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显示了极高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安曲南的耐药率几达100%,对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污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的。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还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同时,对复方黄胺甲恶唑、环丙沙星也保持相对较高的敏感性。
  
  3 讨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于非发酵菌,即不能利用葡萄糖或仅能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60年首次报道,称嗜麦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altophilia),1983年被归入黄单胞菌属,称嗜麦芽黄单胞菌(xanthomonas maltophilia),1993年Palleroni鉴定出该菌为窄食单胞菌属的唯一生物种,改称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包括烟草、豆类等植物和土壤、水、及人类的皮肤、口咽部均有该菌寄居。当机体免疫功能减退,不合理使用广普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容易引起内源性或外源性交叉感染[3],其中肺部感染最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近年来资料表明在医院非发酵菌感染排序中,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与本报道相符。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多重耐药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一些消毒剂都可表现出抗药性,且该菌在接触某些敏感药物后很快会产生耐药性,使得临床经验选药都十分有限。本研究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最敏感,对复方黄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呈现一定的敏感性,分别为80%、75%、65%、60%,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达10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可能与膜屏障、外排泵和产生水解酶等有关。
  由于该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治疗困难,因此预防十分重要。首先要注意减少诱发的高危因素,如合理应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尽量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对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重视支持治疗和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一旦确诊,应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强调早期、足量、联合,迅速控制感染,以期彻底治愈。其次,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各项消毒灭菌措施。定期对ICu进行彻底消毒,加强手卫生,避免医源性传播,加强病区环境微生物监测,正确消毒各种器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综上所述,由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所以应尽量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及其他基础疾病的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疗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2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