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误诊原因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误诊是医疗活动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导致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生理论水平的高低和经验是否丰富虽然是主要的原因,但与医生的道德水平和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等也有重要关系,下面浅析中医常见的误诊原因。
  一、基本功不够扎实
  中医诊病若想避免误诊,首先必须精通中医理论,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由浅入深、进行过系统学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有师承、勤于实践,不断充电,在专科的基础上旁及他科,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而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否则,有懒汉或骄傲自满的不良思想,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甚至只学了点中药常识就看病处方,误诊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二、缺乏广博的知识面
  中医诊病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整体观。因此,若想做一个“明”医,不但要求明医理,而且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在古代哲学、军事、现代辩证法、心理学等各方面都应有所涉猎,并有一定的造诣。另外,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西医的基础理论和诊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思维敏捷,视野广阔,见微知著,诊断明确。否则,就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想僵化,容易发生误诊。
  三、四诊资料不全
  中医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必须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四诊合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有的医生为表示自己的医术高明,只重视脉诊,而忽视其它诊法,或只简单地问一问了事,四诊资料不全,必然容易漏诊或误诊。所以,临证进行四诊检查,一定要系统进行,缺一不可。同时还应重视现代科学的检查方法以及辅助诊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四、“先入为主”的思想作怪
  大脑在思维过程中,先接受了一种思想或认识,并认为是正确的。如一个患者自诉“眩晕”,医生在大脑中马上做出是“肝阳上亢”的诊断结论。即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或片面的,大脑中再也不能接受不同的认识,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思想表现。产生“先入为主”思想的原因,一方面是医生责任心不强,不愿作细致的调查工作,另一方面是医生经验主义在大脑中的反映。有了这种思想,医生常有意无意地引导患者述说,以支持自己的诊断结论。所以,有这种思想必须坚决纠正。
  五、缺乏系统的诊断思维方法
  中医十分重视在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必须熟练到“神存乎于心手之际的水平”,强调“意析”、“心悟”。若思维方法混乱,就容易误诊。
  在诊断过程中,应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辨病以揭示疾病本质的特性;用辨证以搞清患者个体的诊断,揭示疾病在发展阶段中的特性,使诊断更加深化。在辨证思维方面,一般主张按“七步法”进行:即追询病史、探求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辨析病势、确定证型等。这对帮助我们形成诊断思维体系有重要意义。
  六、不能知常达变
  良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视“知常达变”,反对“一般化”,提倡“个体化”,重视经验,但又反对“经验主义”。主张“师其古而不泥其古,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临证处方一定要灵活运用,绝不可食古不化,死搬教条。在诊断中必须掌握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居住与生活条件、以及季节、病情变化等特点,重视捕捉每个患者的特征性体征,明了疾病的全局和个体差异。若只知其常,不知其变,自然也容易发生误诊。
  七、忽视诊断中的“动态观”
  中医认为,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机体本身的各器官之间也保持着动态的稳定。特別是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病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这就要求医生在诊断中要不间断地观察,分析病情的变化,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修正治疗方案。假若不重视动态中的变化,就不可能掌握“治分阶段”,在治疗上就容易发生错误。
  八、缺乏高尚的医德医风  医
  者仁术,系人之生死,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家立身行事之本。所以,医生对患者必须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举止端庄,不卑不亢,专心致志。不能总是考虑个人得失,更不能持己之常,专心经略财物,或以衣帽取人。对有利可图者,曲意迎合;对无利可图者,则敷衍塞责,使诊断蒙上感情色彩,这样都容易使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断。
  九、患者对医生缺乏充分信
  赖患者在求诊时,对自己认为可以信赖的医生,可毫无保留地诉说病情。若医生的言行不足以使患者产生信任感,那么一些个人的隐私和难以启齿的东西就可能讳疾不言,甚至故意隐其病状,试医以脉。医生在这种情况下,采集的资料不全,自然就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
  编辑:迟昊  XuDaPing123@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18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