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及用药对策。方法 100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有反应组(45例)和无反应组(55例)。分析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观察不良反应种类。结果 两组患者饮食状态、过敏史、用药后饮酒、环境、情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0、4.5690、10.8822、7.1659、5.7239, 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2、0.0404、0.6734,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后饮酒和过敏史是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有反应组患者在用药后有11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8例出现消化道反应, 8例出现神经系统反应, 6例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 5例出现泌尿系统反应, 5例患者出现血液系统反应, 2例出现其他反应症状。结论 在临床中为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需要明确该药物的用药禁忌证问题, 针对患者的体质和具体情况严格斟酌用药, 减少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做好患者用药后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74
  头孢菌素是一种广谱药物, 属于半合成类抗生素, 具有较强的破坏细胞壁的作用, 在临床中的抗菌作用较为明显, 而且安全性高, 药效较为平稳, 在临床中的应用率相对较高。据相关医学调查显著, 随着该类药物的应用逐渐广泛,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逐渐增加, 这对于患者的病症治疗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临床中, 患者用药后经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泌尿系统反应、心血管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以及消化道反应, 但是占比数量最高的还是过敏反应[1, 2]。因此在临床中为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注意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本文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使用后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有反应组(45例)和无反应组(55例)。有反应组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龄5~79岁, 平均年龄(42.32±15.64)岁。无反应组中男27例, 女28例;年龄4~77岁, 平均年龄(40.56±15.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且均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②患者年龄均<80岁;③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低年龄段儿童均经过直系亲属同意。
  排除标准:①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或者严重器官疾病的患者;②排除有高血压和脑出血等基本病症的患者;③排除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者精神异常无法与之沟通交流的患者, 低年龄段儿童中排除患有自闭症的儿童;④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试验, 不能完整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
  1. 2 方法 为患者实施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相关治疗, 并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状态, 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途径以及产生的不良症状类型, 并进行有效分析。
  1. 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观察不良反应种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影响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饮食状态、过敏史、用药后饮酒、环境、情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0、4.5690、10.8822、7.1659、5.7239, P<0.05);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2、0.0404、0.6734, P>0.05)。见表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后饮酒和过敏史是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 2 有反应组患者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种类 有反应组患者在用药后有11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8例出现消化道反应, 8例出现神经系统反应, 6例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 5例出现泌尿系统反应, 5例患者出现血液系统反应, 2例出现其他反应症状。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临床中收治的老年患者也在逐渐增多, 而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是在临床应用中最为广泛一类药物。此类药物具有毒性低、杀菌效果好、过敏率较低、广谱抗菌、半衰期长、药效稳定等优点, 是现代临床医学药物应用率较高的一类, 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等疾病在治疗时均以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主要的治疗药物[3, 4]。但是随着此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的普及和范围的扩大, 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增多, 一部分患者还会因为此类药物的应用而产生并发症, 对治疗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使得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严重下降。所以对于此种情况, 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服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后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 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实施适宜的措施, 在提高此类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经过调查后发现, 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患者的饮食习惯、当地气候、自身免疫力以及治疗时使用的联合药物等[5]。针对这些情况, 对于头孢菌素类的药物使用需实施严格的把控, 首先应该进行皮试, 因为一旦过敏会对患者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危及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应该在用药前做好皮试。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使用时还应该注意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 严格遵守临床医师的指导进行用药, 不能私自更改药量, 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6]。此类药物一般口服的效果比较好, 但是在服药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患者的临床体征变化, 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服用次数, 并且头孢菌素类的药物在配置和保管时要严格注意, 防止发生变性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当患者實施联合药物治疗时, 选择每种药物单独的输液器实施治疗, 防止患者因为药物混合而发生联合反应, 而且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要加以控制, 禁烟、禁酒, 少吃油腻、辛辣等食物, 可遵医嘱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饮食状态、过敏史、用药后饮酒、环境、情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后饮酒和过敏史是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有反应组患者在用药后有11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8例出現消化道反应, 8例出现神经系统反应, 6例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 5例出现泌尿系统反应, 5例患者出现血液系统反应, 2例出现其他反应症状。据相关文献表明, 患者若不能规律饮食则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 使患者的凝血酶原的活性受到影响, 加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而且该药物也会对患者体内肾小管的细胞酶产生影响, 患者在用药后会有砷中毒的风险, 导致发生泌尿系统反应。有部分患者在用药后有饮酒行为, 据相关调查知, 乙醇可以降低醛脱氢酶的活性, 使患者身体的乙醛大量累积, 久而久之会使患者出现乙醛中毒的症状, 与此同时还会表现出血压下降、呕吐恶心的症状, 使肝损伤加重;少部分患者表现出血液系统反应, 这主要与患者年龄有关系, 中老年患者的机体能力较差, 在药物的作用下, 患者的血小板也会逐渐下降, 致使神经系统产生异常, 尤其是>60岁的老年人, 本文中>60岁的老年人在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孟丽君[8]的研究结果相近, 在她的研究报告中, >60岁的老年患者在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78.02%,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为患者实施治疗时,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斟酌用药, 注意用药的合理性, 而且要做好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 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与此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并叮嘱患者在用药后禁止服用酒精类物质。
  参考文献
  [1] 唐耀能, 梁启聪.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探讨. 北方药学, 2020, 17(1):152-153.
  [2] 刘学真. 30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报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33):147-149.
  [3] 王靖.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名医, 2019(11):241.
  [4] 孙传华.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 2019, 11(19):77, 79.
  [5] 程英歌.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评价.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81):178-179.
  [6] 范宝川.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合理用药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19):140-141.
  [7] 陈晓梅.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2):258-259.
  [8] 孟丽君. 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用药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北方药学, 2018, 15(6):165-166.
  [收稿日期:2020-0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24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