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使用要点。方法 选取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部位、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 男47例, 占比为52.22%;女43例, 占比为47.78%。90例患者中, 年龄11~19岁的患者9例, 占比为10.00%;年龄19~56岁的患者60例, 占比为66.67%;年龄56~74岁的患者21例, 占比为23.33%。90例患者中, 有既往过敏史患者79例, 占比为87.78%;无既往过敏史患者11例, 占比为12.22%。90例患者中, 应用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20例, 占比为22.22%;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65例, 占比为72.22%;应用第4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5例, 占比为5.56%。90例患者中, 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15例, 占比为16.67%;静脉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65例, 占比为72.22%;肌内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10例, 占比为11.11%。90例患者中, 发生局部损害不良反应症状患者3例, 占比为3.33%;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症状患者11例, 占比为12.22%;发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6例, 占比为6.67%;发生心血管系統不良反应症状患者5例, 占比为5.56%;发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6例, 占比为6.67%;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7例, 占比为7.78%;发生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症状患者52例, 占比为57.78%, 主要症状表现为红斑、皮肤瘙痒、皮疹、面部浮肿以及接触性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90例患者中, 发生用法用量不合理患者20例, 占比为22.22%;溶媒选择不合理患者8例, 占比为8.89%;联用药物不合理患者25例, 占比为27.78%;用药档次过高不合理患者19例, 占比为21.11%;给药途径不合理患者15例, 占比为16.67%;无适应证用药不合理患者3例, 占比为3.33%。其中, 联用药物不合理占比最高, 其次为用法用量不合理、用药档次过高不合理。结论 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应根据患者症状合理用药, 从而提高用药安全。
  【关键词】 不良反应;头孢菌素;使用要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70
  临床资料显示, 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其为临床上应用的广谱抗生素常用药物之一[1]。头孢菌素类药物功效为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2]。相关资料显示, 近些年, 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 临床发现, 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 主要包括红斑、皮肤瘙痒、皮疹、面部浮肿以及接触性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3], 因此, 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为进一步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以及要点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症状以及不合理用药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47例(52.22%), 女43例(47.78%);年龄11~74岁, 平均年龄(42.5±10.5)岁;其中泌尿系统疾病患者23例(25.56%),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1例(23.33%), 外伤疾病患者24例(26.67%),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2例(13.33%), 其他疾病患者10例(11.11%)。
  1. 2 方法 对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表调查分析, 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性别、有无过敏史以及年龄、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类别、是否存在不合理使用以及给药途径等;同时, 分析患者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症状以及累及系统;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 分析其不合理用药情况。
  1. 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9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发生不良反应部位、不合理用药情况。
  2 结果
  2. 1 90例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90例患者中, 男47例, 占比为52.22%;女43例, 占比为47.78%。90例患者中, 年龄11~19岁的患者9例, 占比为10.00%;年龄19~56岁的患者60例, 占比为66.67%;年龄56~74岁的患者21例, 占比为23.33%。90例患者中, 有既往过敏史患者79例, 占比为87.78%;无既往过敏史患者11例, 占比为12.22%。见表1。
  2. 2 90例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分析90例患者中, 应用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20例, 占比为22.22%;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65例, 占比为72.22%;应用第4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5例, 占比为5.56%。90例患者中, 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15例, 占比为16.67%;静脉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65例, 占比为72.22%;肌内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10例, 占比为11.11%。见表2。
  2. 3 90例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发生不良反应部位分析 90例患者中, 发生局部损害不良反应症状患者3例, 占比为3.33%;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症状患者11例, 占比为12.22%;发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6例, 占比为6.67%;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5例, 占比为5.56%;发生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6例, 占比为6.67%;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7例, 占比为7.78%;发生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症状患者52例, 占比为57.78%, 主要症状表现为红斑、皮肤瘙痒、皮疹、面部浮肿以及接触性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见表3。   2. 4 90例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期间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90例患者中, 发生用法用量不合理用药患者20例, 占比为22.22%;溶媒选择不合理患者8例, 占比为8.89%;联用药物不合理患者25例, 占比为27.78%;用药档次过高不合理患者19例, 占比为21.11%;给药途径不合理患者15例, 占比为16.67%;无适应证用药不合理患者3例, 占比为3.33%。其中, 联用药物不合理占比最高, 其次为用法用量不合理、用药档次过高不合理。见表4。
  3 讨论
  临床相关资料显示, 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临床使用较广泛的抗生素药物[4], 其主要作用为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同时, 在繁殖期起到杀菌的作用[5]。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细胞的选择作用较强, 一般应用在抗革兰阳性菌、沙门氏菌属、痢疾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链球菌等细菌的治疗中, 且其抗菌作用较强, 属临床当中高效、低毒的一类抗生素[6]。相关资料显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母核的抗生素药物, 其为经冠头孢菌培养而获得的天然头孢菌素C得到的一类抗生素[7], 因此, 头孢菌素类药物属半合成类广谱抗生素范畴。
  自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发以来, 其共有4代, 包括第1代头孢菌素、第2代头孢菌素、第3代头孢菌素以及第4代头孢菌素, 自第1代头孢菌素到第4代头孢菌素应用以来, 均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8], 因此, 一直被临床广泛应用。但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 发现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在随之增加。此处, 不良反应是指临床上使用的药品为合格药品, 同时, 给予患者标准的用药剂量和正确的给药方法, 但患者在服用该类药物后仍出现与治疗无关的有害反应[9]。
  本次研究, 对本院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且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 结果显示, 男女患者占比相近;年龄19~56岁患者、有既往过敏史患者、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以及静脉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占比最高, 同时, 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症状占比最高, 且主要症状表现为红斑、皮肤瘙痒、皮疹、面部浮腫以及接触性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症状。而临床在调查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方面发现, 联用药物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与用药档次过高不合理为临床使用不合理主要不合理因素。同时, 根据相关资料报导发现, 酸碱平衡以及水电解质药联用时, 患者反生不良反应症状的比例最高, 其原因为在同时使用多种头孢类药物时, 该药物可与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头孢菌素抗生素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 并影响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正常吸收, 还有报道指出,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乙醇类药物在联合使用时, 可能发生双硫伦样的作用[10]。因此, 临床上在用药时, 应综合分析患者自身因素,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对患者合理使用药物, 从而增加用药的安全性。综合以上分析, 临床上在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时, 应注意以下要点:①详细了解患者自身疾病类型以及既往史、年龄、体质等信息, 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制定较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法, 并于患者进行治疗前, 对其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明确药物的相关药理、用药禁忌、避免联用不当以及重复用药现象发生, 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 并提高用药安全;②在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 要做到科学、合理用药。按照药物的说明, 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在安全剂量内给予患者用药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感染程度, 在药用途径选择上, 对于轻中度感染患者应首先考虑口服药物治疗, 较严重感染者, 可考虑静脉给药治疗, 且当患者病情稳定后, 逐步改为口服药物治疗,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
  综上所述, 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应根据患者症状合理用药, 从而提高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苏昆.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 12(3):14-16.
  [2] 唐波浪.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中国处方药, 2017, 15(2):58-59.
  [3] 孙克伟.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 科学技术创新, 2017(22):85-86.
  [4] 崔巍.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所致不良反应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16):119-120.
  [5] 鲁晴, 张巧丽, 于培明. 应用数据库对1362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中国药事, 2017, 31(7):814-818.
  [6] 丁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46):76, 78.
  [7] 李林军.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当代医学, 2017, 23(34):81-82.
  [8] 桑军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海峡药学, 2018, 30(5):278-279.
  [9] 芮丽娜, 康连香.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导致不良反应分析. 北方药学, 2018(4):148-149.
  [10] 孟丽君. 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用药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北方药学, 2018, 15(6):165-166.
  [收稿日期:2019-07-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6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