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 提出合理解决措施。方法 选取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实验组, 另选取100例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参照组。观察分析实验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 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类型、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输血次数。结果 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45例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占45.00%, 55例因过敏反应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占55.00%。实验组患血输入血浆类40例、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类30例、冷凝沉淀30例, 参照组患血输入血浆类20例、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类54例、冷凝沉淀26例,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1.01±0.11)h长于参照组的(0.52±0.05)h, 输血次数(3.65±0.21)次多于参照组的(1.52±0.34)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风险, 输血类型、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以及输血次数是诱发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 所以需要选择合理血液成分, 对输血适应证严格控制, 提升输血质量, 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50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急救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输血也存在风险, 输血是传播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艾滋病、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等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方式, 可能导致发生输血的多种不良反应, 严重的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输血中或者完成输血后患者发生的不能通过原发疾病阐述的临床体征和症状, 是嚴重的一种输血安全问题。此文实验对象是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的100例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和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给出有效处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接收的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实验组, 男50例, 女50例;年龄最大79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50.21±9.60)岁。另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接收的100例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参照组, 男51例, 女49例;年龄最大80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50.57±9.8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参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 发放每袋血液过程中都需要附带不良反应回执单, 且当天回收, 并且需要医务人员对输血中以及输血后患者反应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认真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 保存汇报单, 输血科每个月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汇报到医务科。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血科室临床认真记录和观察分析实验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 包括发热反应(输血前患者不存在发热现象, 但输血2 h后或输血过程中体温升高程度≥1℃)、过敏反应(在输血2 h后或输血过程中皮肤立即出现荨麻疹、瘙痒、休克、皮疹、喉头水肿等情况。溶血反应:患者发生酱油样尿、黄疸等情况)、其他反应(患者存在针刺样痛、全身不适、心跳加速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类型、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输血次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情况 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45例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导致不良反应, 占45.00%, 55例因过敏反应导致不良反应, 占55.00%。
  2. 2 两组患者输血类型比较 实验组患血输入血浆类40例、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类30例、冷凝沉淀30例, 参照组患血输入血浆类20例、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类54例、冷凝沉淀26例,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患者输血患者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输血次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1.01±0.11)h长于参照组的(0.52±0.05)h, 输血次数(3.65±0.21)次多于参照组的(1.52±0.34)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实际上是输血后或者输血中患者出现不能通过原来疾病进行阐述的全新临床体征和症状[2]。输血不良反应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具有较高病死率, 但发生率较低。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以及发热反应,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都需要早期处理, 以便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损伤患者机体的程度[3, 4]。所以, 输血不良反应防控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过敏史和输血史, 并且知晓患者基础疾病情况, 对输血适应证严格控制, 输血中强化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临床表现的力度, 如果发生异常情况或者不良反应, 需要立即停止继续输血治疗[5], 同时对输血不良反应详细记录, 并且在输血过程中首先应用自体血, 异体血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成分输血进行合理选择, 符合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 不但有利于血液成品的节约, 也有利于疗效的提升, 可显著减少不良反应, 同时输血中也应该提升管理血液离库的力度,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 也需要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建立有效监控机制, 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阐述发生的原因, 依据合理方式进行针对性处理[6-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45例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占45.00%, 55例因过敏反应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占55.00%。实验组患血输入血浆类40例、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类30例、冷凝沉淀30例, 参照组患血输入血浆类20例、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类54例、冷凝沉淀26例,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1.01±0.11)h长于参照组的(0.52±0.05)h, 输血次数(3.65±0.21)次多于参照组的(1.52±0.34)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綜上所述, 为了降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率, 需要对输血不良反应意义和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 构建科学的用血制度, 同时严格控制输血指征,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增加输血知识培训力度, 确保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浩.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与预防.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2):259-260.
  [2] 林小东. 20例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40):204-205.
  [3] 黄玉佳, 蔡许, 丘清, 等. 3850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0):1271-1273.
  [4] 杨秀莲, 孟繁君, 焦婷婷, 等. 10236例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10):1187-1189.
  [5] 包书萌. 探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8):362.
  [6] 孙小纯, 欧兴义, 林伟强, 等. 10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66-67.
  [7] 张先奎. 100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研究.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6):714-715.
  [8] 罗云. 10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4, 25(5):109.
  [收稿日期:2018-1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