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释古文字“才”的义理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主要对汉字“才”的义项进行梳理。“才”是初文,“材”是“才”的后起字,金文中“才”字常假借为“在”或“哉”,进而理清“才”的字义发展关系,为其他字的学习提供一种高效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义理;才;材;在;哉
  才,指事字。商代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作,都像草木从地面钻出之形。《说文·才部》:“才,草木之初也。”本义是指草木初生。草木跟木头有关,所以由本义初生的草木引申为木料或者木材之性质。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才部》引用李阳冰之说,认为凡木材之质可引申之人之才质。由此引申为人、物的资质,又指才能,进而引申为有才能的人,如“必取贤敛才焉”。
  “才”后多用于指才能或有才能的人,为分担该义,又加表意符号木,构成“材”,以示木材之意。因此,“才”是“材”的初文,“材”是“才”的后起分化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在初文上加意符造后起分化字是汉字孳乳产生新字的一种方式。类似的例子有:“昏”的本义为黄昏,引申为结婚,后加“女”,分化出“婚”;“竟”本义为乐曲终了,引申为边境,加“土”旁,分化出“境”。汉字形体由繁到简逐渐线条化,使形声字大量增加。但不管汉字如何变化,汉字的本质仍是表意文字。
  “才”本义为草木刚从地面冒出,引申为“刚刚”,此用法后写作“纔”,在古书中常与“财”通假。如《说文解字注》:“涚,财昷水也。”[1]财昷水指刚刚温的水。
  出土文献中“才”常借为“在”或“哉”。于省吾新证:“载、在、才、哉古通。金文在字哉字多叚才为之。如王在某之在。其叚才为哉者,如《师询簋》‘哀才’。才应读为哉。”[2]下面以《商周金文(中国古文字导读)》中所见“才”为例,进行分析。该书共收68篇金文,所见“(才)”共53次,总结为两种用法:一是“才”借为“在”;二是“才”借为“哉”。
  1 “才”借为“在”
  商周金文中“才”借为“在”,“才”+地理名、“才”+宫室名的文例居多。
  1.1 “才”+地理名
  编号 器物名 文例
  1 大盂鼎 王才(在)宗周
  2 静方鼎 王才(在)宗周
  3 班簋 才(在)宗周
  4 鼎 王才(在)宗周
  5 史颂鼎 王才(在)宗周
  6 四祀其卣 才(在)召大(庭)
  7 四祀其卣 王才(在)梌(榆)
  8 宜侯夨簋 易(赐)才(在)宜王人□[十?]又七生(姓)
  9 长盉 穆王才(在)下淢?(居)
  10 鲜簋 王才(在)京
  11 史墙盘 青(静)幽高祖,才(在)(微)灵处
  12 曶鼎 井(邢)吊(叔)才(在)异为□
  文例中所见“宗周”“召大”“梌”“宜”“下”
  “”“”以及“异”等为古地理名。其中,出现地理名频率最多的为“宗周”,宗周又称镐京,是西周都城,为周武王所营建,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
  1.2 “才”+军旅或驻屯地
  编号 器物名 文例
  1 利簋 王才(在)
  2 召尊 唯九月才(在)炎(郯)
  3 静方鼎 (司)才(在)(曾)噩(鄂)(师)
  4 簋 才(在) (师)
  文例中最后一字均为“”,《说文·部》:“,小阜也。”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不用“小阜”之义,而把“”借为“师”,表示军旅或驻屯地。在《静方簋》“(司)才(在)(曾)噩(鄂)(师)”中,经近来考古发现可知,噩为侯国,“噩(鄂)”应指噩国军队驻扎地。“才+某”沿袭了殷墟甲骨文的用法,如甲骨文中的“贞,亡尤,才(在)丙卜”“才朽”等。
  1.3 “才”+月份日期
  编号 器物名 文例
  1 四祀其卣 才(在)四月
  2 戌嗣子鼎 才(在)九月
  3 尊 才(在)亖(四)月丙戌
  5 宜侯夨簋 隹(唯)四月辰才(在)丁未
  6 作册令方彝 隹(唯)八月辰才(在)甲申
  8 盠驹尊 隹(唯)王十又二月辰才(在)甲申
  10 曶鼎 辰才(在)丁酉
  11 散氏盘 唯王九月,辰才(在)乙卯
  文例中“四月”“九月”是月份;“丙戌”“丁未”“甲申”“丁酉”和“乙卯”是日期。古代记日采用干支纪日法,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甲骨文中也存在天干纪日法,如“癸酉卜,永,贞旬亡祸”“己丑卜,争,贞叶王事”等。
  1.4 “才”+宗庙、宫室名
  编号 器物名 文例
  1 子黄尊 子见才(在)大(太)宗
  2 静方鼎 王才(在)成周大室
  3 虎簋盖 王才(在)周新宫
  4 询簋 唯王十又七祀,王才(在)射日宫
  5 曶鼎 王才(在)周穆王大(室)
  6 曶鼎 才(在)王廷乃卖(赎)
  7 匜 王才(在)上宫
  8 ?簋 其濒(频)才(在)帝廷陟降
  9 多友鼎 丁酉,武公丁(在)献宫
  10 攸比鼎 王才(在)周康宫室
  11 颂壶 王才(在)周康邵(昭)宫
  12 吴虎鼎 王才(在)周康(夷)宫
  文例中,“才”后接宗庙、宫室名。“大室”即“太室”,指太庙。唐兰认为“康宫”即康王的庙[3]。《说文》:“廷,朝中也。”[4]在西周金文中多表示君王上朝布政之地,常见的有中廷、大廷和东廷,如《谏簋》:“司马共右谏八门立中廷。”
  1.5 “才”+其他
  “才(在)位”表示“某王在位当政期间”,如《毛公鼎》“余一人才(在)位”,再如《秦公及王姬镈》“秦公(其)?(畯)(令)才(在)立位”。
  此外,有三例“才(在)”的写法很特殊,分别是《大盂鼎》“在珷王嗣玟作邦”“在御事”以及《中甗》“在噩(鄂)(师)(次)”。它们的写法分别是“”“”“”,这三例写法跟后代“在”的写法相似。《大盂鼎》中提到“禘周王、成王”,可断为周康王时期的器物;《中甗》与周昭王南征之事有关,可断定《中甗》为周昭王时期的器物。从器物断代看,夏商时期“才”借为“在”,西周时期出现“在”且“才”“在”写法并存,之后逐渐从“才”写法中分化出“在”。
  2 “才”借为“哉”
  “才”借為“哉”,“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例如,《班簋》“允才(哉)显”“隹(唯)民之才(哉)”,再如《师询簋》“师訇(询),哀才(哉)”。
  综上,可用字义发展系统来构建“才”的字义发展关系:
  总之,“才”的本义是草木初生,后孳乳出“材”表引申义“木材”,“人才”“才能”之“才”仍用“才”。构建上述词义发展系统,有利于理清“才”的词义发展关系,同时也有利于为研究其他字词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61.
  [2]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多诸子新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8.
  [3]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J].考古学报,1962(1).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6]曹先擢,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王辉.商周金文(中国古文字导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9]龙文希,陈拥军.论汉字构形理据与孳乳分化之间的辩证统一[J].海南大学学报,2011(4).
  【作者简介】郝慧(1993—),女,山西忻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8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