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各地高校的扩大招生,毕业生数量远远超出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形势日趋严峻,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全程化”实施就业创业指导,通过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平台,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几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152—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地高校不断扩建扩招。扩招政策从1999年开始实施,这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已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而且高校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却忽略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导致大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创业就更难了。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一方面可以从学校获得就业创业指导,一方面自身也在积极努力,以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如现在高校里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结合自身专业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或针对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行业,考取各种专业证书,以备毕业后就业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强的竞争力。学校和社会应该对大学生这种积极的做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学生毕业后虽然手里有各种专业证书,但所掌握的多是理论方面的知识,缺少工作实践,不能快速熟悉、进入工作状态,实际竞争力并不强。
  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成绩和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十足的信心,因此,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眼光很高,很多应聘的工作的待遇都达不到他们的预期,而且缺少吃苦精神,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即使在实习期间,他们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对待工作,意识不到实习是为了熟悉、了解公司环境和工作内容,以便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为正式参加工作做准备。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多数人毕业后会选择就业,但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自主创业。虽然创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但大多数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只是概念上的,缺少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在校期间能为创业做准备的学生就更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缺少信心,学校对学生创业的教育和支持不够,校园缺乏创业的氛围,而且创业资金对于刚毕业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创业风险远大于就业。这就导致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很少。
  二、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學生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对于工作类型的选择存在误区。毕业生中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进入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就算找到了铁饭碗,因此,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事业编国考、省考的人越来越多,即使考不上公务员、事业单位,也都希望能进入知名的大型企业工作。其次,大学生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存在误区。高校面临毕业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好不好,家长都会尽最大努力保证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需要,这些大学生从小都没有吃过苦,没有经历过挫折和打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都希望毕业后能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对薪资待遇期望值过高。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份薪资待遇较高的工作,然而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实际工作经验较少,企业只能为这些刚入职的实践经验较差的职工提供实习工资,这会使毕业生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2.实践素质和创业能力不强
  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实践素质和创业能力不够强。他们多数人在校期间会花费大量的精力考取各种专业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教师资格证、导游证等,但却很少有人找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实习,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他们毕业后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很难胜任企业工作。创业对于他们的要求就更高了,需要创业者具备的素质和掌握的东西更多,如需要具备项目选择、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刚迈出校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项目选择经验,没有团队管理能力,缺少创业资金等,这些都会降低他们创业成功的几率。
  3.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很不到位。首先,多数高校都是由在校教师把就业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缺少实践。这些教师本身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没有创业经验,讲授的理论缺少实例支撑,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实际指导作用。其次,多数高校没有把实习实践作为硬性指标,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很少。大四年级会要求学生上交实习表,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参加实习并不会进行考察确认。最后,多数高校没有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其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到毕业时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而是在犹豫是工作还是考研,或者参加各种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还是踏实地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这种犹豫中,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就被浪费了。
  4.缺乏相应的就业创业制度保障
  首先,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国家开始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但实际上,刚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创业经验,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国家鼓励的机制并没有细化到创业项目的选择。其次,国家虽然为大学后创业提供了多渠道资金支持和利息优惠政策,但一旦创业失败,资金损失完全由创业者个人承担,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来降低创业失败的负担,无疑增加了创业风险。最后,国家虽然要求学校要对学生就业创业给予指导,但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很大程度上靠高校自主,无法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途径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残酷的就业现实,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再挤公务员、事业编的独木桥,不要再期待一毕业马上就能找到所谓的高薪、铁饭碗工作,不要再一定要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其次,大学生要正确的面对残酷的就业现实,摆正心态,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准备。做好职业规划,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理想的职业或企业提前做好全面了解,主动到非一线城市去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要知道非一线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有很多优秀的成功企业,同样可以为就业者提供丰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些城市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工作一样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后,大学生要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清晰的认识,切忌盲目乐观、眼高手低,择业要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范围内,即使有机会进入专业之外或超出自己能力的企业,也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的。
  2.“全程化”实施就业创业指导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只是短程化的“临阵磨枪”,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的前一年;这种短时间的突击式的指导很难让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发生质的变化。因此,高校要实施“全程化”指导,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展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特长、思想素质、心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这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培养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毕业后就业创业都有更强的竞争力。
  3.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平台
  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学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合理安排理论学习时间和到企业实习的时间,通过实习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所在企业的文化,熟悉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这样,毕业后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参加工作,即使去其他企业应聘也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4.搭建创业实践基地
  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创业经验和能力。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创业,那些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创业的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适合创业,有些创业的毕业生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创业,缺少主动的创业意识,这样的学生多数在创业准备上是不充分的,创业能力是有欠缺的,对于这样学生高校要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努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而有些学生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但在经验和能力方面有欠缺,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鼓励和支持。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创意付诸实践,接受市场的检验,从而积累更多的创业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创业学院,建立科技孵化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并配备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学校可以从中选择有一定市场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这样可以使创业者不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又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大學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要认清学生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策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2-105.
  [2]马彦博,刘丽.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文史博览,2015(4).
  [3]范友华.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16).
  责任编辑:于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0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