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上海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展开,如何有效推进全国垃圾分类与回收,已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调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利用SPSS工具进行分析,发现当下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分类垃圾桶多区域投放不足、分类垃圾桶有效利用率低、“垃圾山”屡见不鲜等现象。究其成因,在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观念淡薄、奖惩机制缺乏、教育宣传力度不足,资金短缺限制多方联动等问题。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管理制度、推进宣传教育、以现代化万物互联手段彻底改变高校垃圾分类问题。
  关键词:高校 垃圾分类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143-02
  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各类高校在校大学生达3700万人,按当年人均垃圾日产生量1.12千克算,大学生群体每天可产生超过4万吨的垃圾,俨然是垃圾高产群体之一,而大学生因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改革的排头兵,垃圾分类从高校做起将对整个社会起到正向引导作用。但在现阶段,高校极少对垃圾采取系统完备的分类措施,大部分高校仅在校园主干道投放了分类垃圾桶,而大部分学生并不会把垃圾丢到与之对应的垃圾桶。因此,找出原因,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基于实证调查数据,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垃圾分类意识与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实地观察五所高校各区域的垃圾桶设置及使用情况,并与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从而形成对大学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现状的全方位认识。
  本次共发布网络问卷1510份,回收有效问卷151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被调查对象覆盖985、211、普通本科高校、高校独立学院、专科院校等不同层次的五所高校,回答者性别分布适中,年级分布均衡。
  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出α系数>0.7<0.8,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进行效度分析,得出KMO>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二、大学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现状
  1.分类垃圾桶多区域投放不足
  大学校园内的垃圾高产地可归为:教学区、宿舍区及校园主干道。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仅在校园主干道设有分类垃圾桶,其余两处都为单一的“广涵式”垃圾桶,人们无需对垃圾分类即可投掷,造成大量不同种类的垃圾堆积于一处,影响环境。
  2.分类垃圾桶有效利用率低下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桶外标识的分类投掷垃圾的习惯,导致垃圾桶的分类功能效率低下,增加了人工“二次分类”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部分可回收垃圾(塑料瓶、废纸壳)可由保洁人员主动自行回收变现,增加其收入,更减轻了同学扔垃圾时的心理负担,更加不重视垃圾分类。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可发现与“不怎么会按照校内垃圾桶上的分类指示来丢垃圾”选项相比,“基本上会按照校内垃圾桶上的分类指示来丢垃圾”选项的估计值是-1.938,说明多数人倾向于丢垃圾时忽略垃圾分类,分类垃圾桶使用效果不佳。
  3.“垃圾山”屡见不鲜
  除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外,其余四所高校的垃圾集中点都为垃圾池,保洁人员将学校各区域垃圾中的塑料瓶、纸壳等易于变现的垃圾分拣回收后,其他垃圾不分类别,统一打包,堆积于垃圾池,形成了污染环境,影响校容校貌的“垃圾山”,等待社会垃圾清运车前来一次性拖运,垃圾分类成为空谈。
  三、垃圾分类与回收效果不佳成因分析
  1.大学生垃圾分类观念模糊
  在关于“您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种类”的调查中,41.8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只知道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详细分类不清楚”,22.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35.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太清楚”。其中,选择“了解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选项的学生,在接下来五道垃圾分类考查题中,全答对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7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对垃圾分类没有准确认识的情况下,无法将产生的垃圾准确地放进对应的垃圾回收箱中,也就失去了放置分类垃圾回收箱的现实意义,使后续分拣工作难度加大了。
  2.奖惩机制缺乏
  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在德国,第二天一早就有可能收到一张罚单。这两个国家均从现实层面確立了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倒逼机制。目前,我国国内各高校的垃圾分类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停留在粗浅的宣传阶段,仅依赖学生的自我约束性,这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此外,高校对环境的关注点只停留在保持宿舍、教室等地的干净整洁,而对垃圾分类与回收的行为,基本没有干预。
  3.教育宣传力度不足
  关于“您认为在学校中实施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有哪些”的调查中,51.26%的学生选择了“校内人员有环保意识,但缺乏垃圾分类知识”,47.68%的学生选择了“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由此可见,知识获取渠道狭窄是限制大学生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阻碍之一。
  现阶段,大学生获得绿色环保知识的渠道比较匮乏,一方面,作为宣传环保理念的主阵地,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正逐渐被“90后”“00后”等新生代冷落;另一方面,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情也使传统媒体对“垃圾围城”现象关注不足。另外,我国的环保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仅在中小学阶段出现,且传授时间短、方式简单,在素质教育中占比不足,并呈现区域和城市差距。
  4.资金短缺限制多方联动   若要实现真正分类与回收,需要在投放足量的分类垃圾桶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抛开人工、场地等费用,经粗略测算,在增加垃圾清运车的种类后,清运车的数量至少要增加两倍。因此,资金问题是限制垃圾分类与回收进程的首要问题之一,而高校本身的垃圾清运也必须与社会对接,由此制约了高校实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四、提高垃圾分类效果的对策探析
  1.加大资金投入,改进硬件设施
  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购买分类垃圾桶等循环设备,在全校范围内覆盖,形成“处处要分类,处处要回收”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同时,高校要与政府环保、城建、交通等部门达成广泛共识,各尽其能,形成合力,打破现有“固守一隅,貌合神离”的格局,共同完成从上游到下游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工作。
  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奖惩体系
  高校需在垃圾分类的管理制度上下足功夫。首先,高校可与物业公司沟通,出台宿舍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双方协商派出专门负责人跟进落实;其次,高校需在宿舍区域放置充分的分类垃圾桶等循环设备,同时配有醒目标志、引导标语等软性宣传,二者发挥协同作用;最后,高校可将垃圾分类表现纳入学生宿舍文明考核范围,与评奖评优挂钩,倒逼学生主动践行垃圾分类理念。
  3.推进宣传教育,提高群体意识
  高校应开拓多种宣传教育途径,广泛在师生中宣传,增强其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首先,宣传途径应结合时代特点,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推广,如在学校官网植入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宣传内容,并通过学校公众号、小程序、QQ、微博等向学生传递垃圾分类与回收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接纳和践行此理念。其次,高校可组织环保公益社团开展诸如知识问答、专题讲座、环境教育影片展、废品换物等活动,为师生提供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提高师生的环保参与感和责任感,使其自觉践行垃圾分类。
  4.融入万物互联,打造智慧体系
  在美国波士顿,超市外摆放着一排专门用于回收空瓶空罐的“智能回收箱”,当消费者将空瓶空罐投入智能回收箱的对应收纳口时,会自动吐还现金。这是在垃圾回收中引入了物质奖励,极大鼓励了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真正提高了全社会范围内垃圾分类的参与度。
  高校可參照国外的先进做法,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效应,支付宝、微信二维码的广泛运用,引入智能回收箱,植入专门二维码,让师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换取积分,建立“积分换物”的模式,积累一定的积分可以换取牙膏、洗衣液、雨伞等物品,通过切实的物质激励调动各群体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五、结语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绝非一日之功。在全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垃圾分类回收的先导作用,与政府各部门、社会组织等密切配合,深度沟通,形成环境整治与保护的合力,探索出垃圾分类与回收的中国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经验参考和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学泳.两型社会下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172-174.
  [2]张心彤,叶瑜敏.上海市高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及建议[J].管理观察,2017(6):131-134.
  [3]金上然,滕霄,毛向前,等.校园垃圾分类收集创新模式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1):69-70.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7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