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台融合”下高校美育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阶段,高等院校美育教学存在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重知识轻审美、重形式轻规范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三台融合”背景下的高等院校美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对策,包括:立足讲台,设置普及性的美育教学课程;打造平台,进行体验性的美育教学实践;搭建舞台,强化获得性的美育教学实效;强化建设,构建全面性的美育教学保障,并总结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两个创新点。
  关键词:“三台融合” 高等院校 美育教学体系 构建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049-03
  高等院校开展美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创造美,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实现身心发展的目标。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欠缺美育教学,各种问题广泛存在。随着美育教学的开展,高校深化美育教学革新也不断推进。
  一、“三台融合”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都体现出美育在学生综合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求提高美育教学质量,深化改革美育教学,从整体上促进美育发展。因此,针对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科,要充分发挥其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台融合”美育教学模式,即将讲台、平台及舞台合为一体。在“三台融合”背景下,面向非艺术生开展美育教学,严格遵守美育教学要求与规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联系讲台、平台与舞台,科学构建联通融合机制。
  首先,教师在讲台上传递美学知识与技能,也就是围绕课程性学习,实施理论教学,以非艺术生为对象,实现美学常识的普及。其次,平台在美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是美育实践的主阵地,用体验性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丰富非艺术生教学途径。最后,舞台是指有效应用获得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进而落实教学检验,为非艺术生提供重要帮助,即内化美育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征
  1.审美活动的丰富性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面对诸多新鲜事物的时候表现得兴趣浓厚,积极探寻世界万物。正因如此,在审美活动中,他们的审美观念及方式均有鲜明的丰富性特征。面对现代文化时,因其品种、类型、功能丰富,并且存在大量信息,因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好奇。
  2.审美意识的倾向性
  在审美活动中,高校学生通常具有模式化倾向。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因此其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基本相同,进而形成一种总体特征。大学生群体属于知识型青年群体,其审美感受往往与文化热点密切联系,以此形成兴奋点,并产生总体倾向。若不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非常容易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3.审美教育的逆反性
  逆反性的具体表现是从心理上反对灌输美育理论。当前,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越来越讨厌生搬硬套的理论知识,也非常容易引发心理逆反,进而产生否定倾向。
  三、现阶段高校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少数轻全体
  在高校中开展美育教学是为了促使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因此,美育应成为普遍教学,并确保其规范化及学科化。美育需要密切结合其他类型的教育,包括德育及体育等,它们之间能彼此促进与辅助。高校应严格遵守育人为本的原则,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充分了解与掌握美育特征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但是在实际的美育教学中往往出现专业化倾向,并未实现全面普及,部分高校将数量较少的美育资源全部给予艺术生,因此,需提高对非艺术类学生美育的重视程度。个别高校领导因为公用经费少,所以时常挪用美育经费,使美育教学无法实现全面普及。
  2.重比賽轻普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使高校办学思想和行为也开始出现功利主义倾向,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和就业率。很多学校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驱使下,把通识美育教学排挤到日常教学的边缘。有的高校开展美育教学的目标导向异化,存在功利化倾向,把精力集中在组织艺术类学生参加专业艺术比赛上,未能把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些高校过于重视技能教育,缺乏常规美育教育,时常开展艺术技能比赛,侧重比赛成绩,轻视美育普及。
  3.重知识轻审美
  牢固的理论知识是实践及应用的基础,但是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传递美育理论上,是无法达到美育发展要求的。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艺术理论讲授上,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审美体验。在美育教学中,一些学校侧重艺术技能呈现,导致美育成为技能训练;还有一些高校对非艺术生的关注度不够,对其接受能力过度轻视,利用艺术生教授非艺术生,一味追求全面、快速、高效,忽略审美体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4.重形式轻规范
  美育教学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其全面发展,并以此为根本目标。但是,部分高校或是为了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比赛,或是为了应付考试与评价而开办美育课程,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这类学校往往根据现有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开设美育课程,以间歇性或讲座等形式授课,有较强的随意性,不能确保其连续性;还有一些高校的美育课没有固定教材,美育教师自行编制教案,展示的美育内容较为片面,并且无法进行复制推广;为节省资金,一些高校招聘综合型美育教师,要求他们兼职诸多美育课程,因而在面对课程内容与效果时,不能统一评估。
  四、高校美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的对策
  1.立足讲台,开设普及性的美育教学课程
  以“学”为重点,针对全体学生,充分应用多样化课程资源,教会学生欣赏与发现美。应提高高校对顶层设计的重视,合理设置课程,并与个性发展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等密切联系,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主要目的是让非艺术生掌握美学常识。首先,设置美育公共课程,合理制定固定学分及学时。开设相关模块课程,如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等,对非艺术生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在毕业前以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模块为对象,完成一门至两门课程的修读任务。同时,以一年为周期,设置艺术公共选修课,如艺术与审美等,让学生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其次,不断加大美育网络资源的应用力度,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更加需要立足于网络空间,实现主动作为[1]。应设立专项经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将绩效奖励机制落到实处,全面、高效调动美育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拍摄在线开放课程,以相关平台为基础,如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建设成两种课程,一种是美育MOOC课程,另一种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最后,高校要重视个性化培养,并以艺术培养为重点。现阶段,为数较多的课程属于必修课,而不是学生真正的需求,那么高校可设置个性化培养周,以此达到学生个性需求。   2.打造平台,开展体验性的美育教学实践
  以“练”为重点,科学设计教学实践,全面普及美学理论,从而丰富艺术实践途径,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在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将育人作为根本目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反映校园文化特性,即向真、向善、向美与向上。首先,运用活动平台,面向校园文化,及时、有效地将美育实践课程纳入其中。高校应积极建设学生社团,如话剧社、街舞协会等;提高对高雅音乐的重视程度,定期开展“高雅音乐走进学生”活动等,缩短教师、学生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其次,通过搭建竞赛平台,面向顶尖赛事,密切结合美育实践课程[2]。在高校美育教学过程中,应利用竞赛促进学习与训练。积极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诸多学生热衷的精品活动。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大鼓励,使其参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艺术竞赛,如全国舞蹈比赛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3]。
  3.搭建舞台,强化获得性的美育教学实效
  以“演”为重点,针对全体非艺术生,鼓励他们勇于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内化美育知识技能,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培养与增强其发展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育教学中,要有效运用正确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校本为基础,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展现美育成果[4]。首先,高校应立足校内外,为学生创设舞台,发挥美育价值。如开展美术作品展示会,或联合教育部门,选派一部分优秀学生加入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等。其次,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搭桥铺路,在全国范围内创设文化艺术展示舞台及文化艺术国际交流舞台。沿海高校应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在学校范围内组建艺术团,并与周边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高等院校开展艺术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国家的艺术专业学者,深入探究艺术领域的相关问题,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文化艺术水平。
  4.强化建设,构建全面性的美育教学保障
  首先,为美育教学提供重要保障。高校党委与行政统一部署,使美育教学有完备的场地资源。其次,加大美育教学经费投入。将相应经费投入各个学年的美育日常教学和教学设施维护中,并利用部分资金开展不同类型的展演活动,确保美育教学顺利进行。最后,建立健全美育教学奖励制度。高校应科学制定一系列奖励制度,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美育教学,在评选条件中纳入教师师德等,充分发挥对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以美育人及以文化人,使其积极承担美育教学任务。
  五、“三台融合”背景下高校美育教学体系的创新点
  1.教学理念创新,实现美育从“独立分散”向“整体协同”转变
  基于“三台融合”背景下的美育教学始终以大众为对象,要求将少部分特长生与全体学生放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发展艺术竞赛与体验,在技能表演的同时提升素养,成果展示与过程准备缺一不可。从整体上开展协同工作,“三台融合”背景下的美育教学往往以各部门力量为基础,如社团、团委等,通过有效应用“四美”大学生美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积极开展美育顶层设计工作,以经费阵地、课程体系等为切入点,针对高校内部及外部的一系列美育资源,完成统筹操作,促使美育发生转变,改善以往独立分散的局面,实现整体协同,由此营造良好美育氛围;利用美育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
  2.教学模式创新,实现美育从“一台独唱”向“三台融合”转变
  高校应该足够重视第一课堂,将其作为主渠道,以非艺术生为对象,普遍开设美术课程、戏剧课程等,保证所有学生参与艺术教育;与此同时,还要与时代發展同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讲台讲授切入,通过平台综合实践,取得舞台引领成果,以“讲台学”及“平台练”为基础,鼓励学生在“舞台演”,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使其通过“学”发现并欣赏美,通过“练”体验与追求美,通过“演”创造与宣传美,构建完善的美育教学模式,确保“三台”彼此融合与补充,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六、结语
  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院校的美育教学,不同地区及部门均投入更大精力,促进高校美育发展,并获得良好成果,有效培养与增强了学生体验美的能力,提升了文化素养。而纵观全局,与德育及体育相比,美育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还需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吉也.初探传媒艺术时代下中国高校美育教学之变[J].才智,2018(23):114.
  [2]董玲.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132-133.
  [3]石懿,杨德祥.大学生美育现状及实效路径研究:以四川省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6):127-129.
  [4]苏金萍.高校美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甘肃高校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5,20(1):84-87.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45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