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国“双元制”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而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替代企业方的“第三元”,在“双元制”职教培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校企合作现状及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并重点阐述了本土化后的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实践及成效,为其他职业院校本土化德国职教先进经验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9-0196-02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专业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但同时也存在合作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从宏观上来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停留在“建议”“鼓励和支持”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企业在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操作制度的保障;二是从微观上来讲,职业院校由于缺乏“双师型”师资、实训实验条件不足等原因,其教学模式更多是参照普通教育模式,没有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影响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由此,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成立本土化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1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简介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产物。“双元制”实施过程中,大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但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用人不多,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1]。由此,由行业协会牵头,多家企业及联邦政府共同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来代替“双元制”中的培训企业角色,中小企业通过与跨企业培训中心合作,将本该企业负责的培训内容放在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从而具备“双元制”培训企业资格。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为整个行业服务的,其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企业向行业协会缴纳的税费,并由各行业协会负责管理,同时,行业协会对跨企业培训中心拥有所有权。为保证培训质量,跨企业培训中心对培训师的要求与专职职业学校教师相同,需要教师专业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双重资质,并需要在相关企业工作2-5年[2]。早期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一是面向“双元制”中的中小企业学徒开展跨企业培训;二是面向社会人员企业外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经过几十年与时俱进的发展,跨企业培训中心逐渐转变为多功能的能力培养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事务服务中心[3]。
  2 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实践
  着眼于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产业链为导向,构建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搭建了专业集群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培养出的人才在专业方向上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依托中德(四川成都)创新产业合作平台,在同济大学的指导下,本土化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模式和经验,建设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共育人才平台,建成一个在教学实践、师资培训、技能提升、资格认证、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流水准的综合性培训中心,为成都乃至四川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各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2.1 搭建多元育人平台,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采用政府主导、行业/高校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互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建模式,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载体開展培训中心建设。建立理事会制度,成立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专业集群理事会,实施“培训共抓,育人同担”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共同确定中心的建设规划,共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及科学研究相关工作,共同负责中心的组织与人事管理、经费投入与使用、设施设备维护与更新等,不断健全中心的体制机制。
  2.2 健全硬件设施环境,改善培养培训条件
  对接成都市重点发展产业,建设包含装备制造、轨道交通、信息工程等在内的跨企业培训中心7个二级培训中心,通过新建和改造升级各二级培训中心,不断完善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设施设备及功能,使各二级培训中心集成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在资源配置上实现理论课教室、虚拟仿真演示台、实训场地的空间集成化;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各个实验实训室功能的差异化建设,而整体形成一个体系,让学员能够接受到系列化的、体系化的培养;在功能布局上具备教学实践、虚拟演示、职业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技能竞赛、职业咨询等功能,实现功能综合化,极大优化培养培训条件。
  2.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培训体系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省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入手,本土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基于技术应用理虚实一体的国际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单元为教学单位,构建基于技术应用的课程体系,建设配备有黑板、互联网设备、实物展示台(展示零部件、工序过程等)等教学设施与材料的理虚实一体化教室,借助互联网及虚拟仿真技术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在一堂课上完成理论讲解、模拟演示、实物展示、动手操作、讨论评估等一系列教与学活动,理虚实一体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4 打造“双师双能”师资,强化智力支撑
  逐步建立校企师资共享机制,培训中心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培训师,并与学校现有教师结对,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上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从年龄结构、职称梯队、水平层次等层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滚动开展教学培训、下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生产、学术研究与项目开发等形式,使培训中心逐渐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强化智力支撑。制订跨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师管理制度,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强化对培训师的管理。   2.5 建立科研及成果转化体系,提升研发能力
  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制订培训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各类项目的申报立项、项目实施、结题验收、推荐报奖、成果保护、推广应用等进行全程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逐步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对学术研究与技术研发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探索实施一次性转让、与他人(他单位)合作转化、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多元化转化形式,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形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全面提高培训中心的科技水平和研发实力,为区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3 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成效
  经过二年的建设,依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信息工程等7大专业集群,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组建了7个相应的专业集群理事分会,成立了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等7个二级培训中心47个培训区,在“基于技术应用理虚实一体的国际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统领下,各二级培训中心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4]的原则,实施理虚实一体化教学和培训,并根据各专业集群不同的专业特点,推行“一中心一模式”,如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主要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企业现代学徒制;现代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实践中心主要实施“淡学旺援、工学交替”的组织模式;汽车技术产教联盟实训中心主要借鉴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培训中心先后与100余家单位深度校企合作,100余名教師获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师证书,500余名学生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6个、省部级奖项4个;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7项,一等奖12项;为企业员工培训、类社会培训年均2万余人;探索出的“基于技术应用理虚实一体的国际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四川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21条经验事项,并向全省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树明,周晓刚.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J].创新科技,2018,18(06):57-59.
  [2] 贾红圣.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对我国高职教学的启示[J].职业技术,2018,17(10):14-17.
  [3] 周继文.德国的跨企业培训中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09):67-68.
  [4] 聂章龙.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典型案例研究——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J].职教通讯,2015(23):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61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