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科学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基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开展,通过解读国家和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结合对用人单位、同行企业、标杆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等各方面信息的调研方案和成果,详细分析和探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和思路。为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调研方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F50-4 文献标识码: A
  1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解读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限制我们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以来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坚决向污染宣战,全面推进水、土、气的污染防治工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效果显著。“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新时代的国家需求引领着广大学者和教师开展了很多环保方面的思考和行动,也为我们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
  重庆文理学院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已完成由师范型向“区域性、多科性、特色应用型大学”的成功转型。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了全面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顺利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应用型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学校主动回应重庆“8+3”战略行动计划、主动对接重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出“到2030年,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建成富有特色的新兴应用型大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重庆地区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具有“一干、二骨、七支流”的江河格局。然而,重庆地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污染防治任务依然很重。当地生态环境良好,因此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生态自然资源保护的压力较大。根据国家“十三五”对行业的建设和规划,重庆市政府将重点打造环保类产业集群,逐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环境类行业基地。构建自然生态屏障,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实施污染防治攻坚,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推进重点片区的生态修复工作。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行业已成为重庆市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未来的20-30年需要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环保类人才缺口巨大。因此,新时期下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重庆高校环境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调研方法和思路探讨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作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培养适应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不断优化并完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和内容衔接,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办法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建设、服务、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实施教学过程和开展教学改革以及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为此,调研用人单位、行业企业、标杆高校、教职员工、毕业生和在校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内容需要包含以下方面:
  (1)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新时代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
  (2)了解目前学院环境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
  (3)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
  (4)了解国内标杆高校和同级别兄弟院校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
  (5)了解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满意度反馈。
  (6)了解在校教师对课程体系架构、管理制度以及授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
  (7)调查分析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未来岗位群、行业结构以及发展动态。
  通过以上信息的调研分析,制定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结合课堂思政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在读学生状况和目前的教学情况,依据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研究探索一条适合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环境类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3 调研结果分析与思考
  针对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授课方式,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匹配等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分析调研结果,解析出一些共性问题和特殊问题。
  例如,我们通过调研结果凝练出的主要问题和思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开设课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所有开设的课程之间应当更具有相关性和递进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培养创新应用型高素质学生的目标提供保障。
  (2)课程的编排顺序应当正确,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的衔接上更加顺畅。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
  (3)大一《专业导论课》应提高同学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可度,要清楚讲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定位、发展方向、就业等,要树立学生对专业的信心,消除学生的盲目和茫然感。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大纲内涵建设。
  (4)学生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实践,理论结合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技能。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联系更多的实习基地,让同学们参加更多的实践类教学环节。多出门,多见识,多参与,增强专业自信。
  (5)毕业生更多的期望是能够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致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意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6)本科人才毕业后的工作技能培养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同时也要提醒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注重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升自我价值,这有助于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7)用人单位和同行企业更加期望老师和学生都能更早地进入企业进行交流学习,这样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又让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建议学校企业加强联合项目的申报,邀请更多企业专家进学校讲学授课。
  综上可见,反映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上手慢、理论课较多但学生知识面不广、实验操作技能不够精深、竞争意识和主动意识不够强烈等。这些良好素质的培养都需要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良好实施。
  4 結语
  本文简要探讨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工作思路。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标准文件、用人单位、行业企业、标杆高校、教职员工、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研必不可少。调研结果的数据化和图表化处理结果显示出我们环境科学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尚有不少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体现在课程体系的两极化,理论课学习与实际案例以及市场需要的结合点较差,实践类课程则更多偏向工程应用,实践指导能力欠缺。调研结果警示着我们在后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7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