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艺术设计教育面临如何应对新形势的问题。文章根据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改革评价方式等六个方面,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探索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猛,很多院校或专业的招生人数成倍增加,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一些高校一味地追求量的增长,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应,忽略了办学理念、专业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基础性问题。如何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出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教学规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
  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现代设计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较少;另一方面艺术设计教育缺乏一定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培养出的人才不具备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因此,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点。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创意人才的培养被视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培育正在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这对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我国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实际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尚不具有引导企业品牌战略的良性发展的能力,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要、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二、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遵循高等教育大的培养方向的前提下,不同学校不必追求所谓的定式,而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拓展学术视野,同时充分考虑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特点,确立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艺术设计院系应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显特色、重应用”为原则,做好顶层设计。
  以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一方面强调知识教育是基础,高素质、有特色是保证,同时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具有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分析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充分梳理和整合专业现有特长优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同时发现市场热点,积极创建新的专业门类。如学院新成立的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是融室内外设计、景观设计、雕塑、绘画为一体的新专业。通过专业调整,不仅能促进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更对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和价值判断有着重要影响,发展前景较好。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准确体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有利于适应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着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教学计划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合理而又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统筹规划,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同时,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具体而言,低年级重基础、重思维的训练与创新,高年级重系统,重在挖掘设计的宽度和深度。课程体系设置中主干课程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进行设置,注重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注重艺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的过渡和衔接。具体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素养课三个模块。三大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在学分制平台上,重组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协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建立一种以发展人的创造力和激发人的大脑潜能为目的的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出一套符合现代艺术设计规律、有专业特色、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高素质的培养,仅仅具备感性的艺术素养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得到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加入文学史、艺术史、心理学、社会学、市场学、美学、建筑学、材料学等课程。学科交叉不仅能够突破单一学科自身的局限性,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实施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体系改革创造良好氛围。
  (三)强化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包含的知识面极广,单纯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教师要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把设计实践当作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
  1.重视实验教学,增强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和助推器。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表现手段、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的设计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设计的层面,更多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创意转变为现实,这也正是实验室最重要的功能。教师进入实验室,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设计方案,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设计方案在材料、结构、加工技术等实验方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设计学院建起了专业画室、摄影工作室、壁画与编织实验室、油泥模型与印刷实验室、木雕与家具实验室、综合材料实验室、丝网印刷工艺操作间等面积达105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学院依托实验中心,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实验课程,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些实验室除保障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科研需求外,还面向社会开放,与企业联合建设,逐步建设成校企联合实验教学的示范中心。
  2.以赛促学,提供创新竞技平台
  竞赛是激发学生的原创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进行设计的创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国际、国内各类艺术设计大赛,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高水准、全国性的设计竞赛。通过设计竞赛,教师把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把握创作规律,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学生面对设计实战,往往需要深入细致地针对某一主题展开思考、调研与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在高水平竞争环境中的创意与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使命感。
  近年来,通过这种赛事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学生在德国红点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设计大赛中屡获殊荣。赛事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设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学生从中获得了荣誉感和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以赛促学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3.依托企业平台,实行产学结合
  产学研合作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产学结合的过程就是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起艺术设计不是天马行空的感性冲动,而是必须接受市场考验的理性过程。在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人员的基础上,需有意识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一些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并进入企业,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与团队精神,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产学研的过程,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设计环节中,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查找差距,再加以针对性的引导,有助于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为此,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先后与北京现代、北京水晶石、正邦设计、奥美设计、盛世长城、中影集团等企业展开培训与合作,逐步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立足校内平台、依托企业平台实行产学联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同时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学院注重选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让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且有一定设计经历的教师担任实践课指导教师。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必须打破课程固有的教学框架,构筑新的逻辑关系。根据艺术设计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实行集中讲授、个人辅导、课堂讨论、学术讲座、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设计构思、设计方案、设计发展、设计讲评等几个教学环节,完成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平等讨论风气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同时实施借助于现代教育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发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完善个人创意。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法”,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大胆展开想象,尽可能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在学术交流方面,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流原则,聘请设计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一线设计师举办专业讲座、学术交流研讨会、展览指导、手工工作坊,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仅2014年一年,学院就邀请到了10多位设计领域的国内外专家讲学授课,并先后举办了“和一位在美国艺术名校教学20周年的教授对话”“设计创新与职业化”“国际竞争分析(产品设计类)”“中西方风景园林设计交流”“用户体验设计之美”等较有影响的学术讲座。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中国现在的高校体制,日益与发达国家接轨,即从单纯的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脱轨的情况,过渡到教学科研并重的局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有自己固定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的专业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使学生从设计理论中走出来,加快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应该抛弃传统教学观念对学习的认识,通过创新课题、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加深学生对科研成果与课程教学内容关联性的理解。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鼓励教师将科研内容的一部分交由学生独立研究并参与各级各类设计竞赛活动。在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应配备专门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各类创新课题的申报程序及实施办法,同时聘请企业设计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
  近3年来,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多项各类科研活动,其中全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37项,获得国家级项目7项,5项设计方案获得优秀项目奖。通过科研活动,教师能够深刻了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类型的需求,了解社会对人才创业能力的要求,全面把握艺术设计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从而促进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改革评价方式
  及时对学生各个阶段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依据。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过程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有本质区别,它改变了传统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分离的局面,是科学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依据。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评价重在设计过程而不是设计结果,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在评价之前,学生除了提交设计成品之外,还要提交从作品之初到完成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即创意计划、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创意的依据、创意草图、创意方案的形成与拓展、创意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工艺材料和最终作品完成的效果图等主要内容。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评价提出异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查找自身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例如,对于某一设计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市场调查、创意构思、设计发展、展示效果、讲评等教学过程分别设置一定的分值,各项累计的分值成为该设计方案的最终成绩。过程评价对学生作品进行全程跟踪、多层次评价、量化打分,可以有效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提高设计艺术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结语
  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做出改进。这也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优化现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为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JFU2014JG052)
  参考文献:
  [1]戴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意产业发展的价值驱动链[C].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7(9):1.
  [2]谷彦彬.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33.
  [3]王受之.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兼谈当代设计教育[J].装饰,1998(3):40.
  [4]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室教学体系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为例[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62.
  [5]李焱焱,叶冰,杜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8-99.
  [6]宋海农,王双飞,黄显南.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4(1):45.
  [7]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15(11):74.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王钰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98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