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短小精悍,重难点突出,其优美的音效、炫动的画面,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将微课有效地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微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课堂变得更丰富灵活。微课创设了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点亮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師要将微课科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创设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
  一、运用微课引导学生高效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传统的预习中,学生就是通过教材和教辅展开预习,只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才能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而那些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经常是浏览一遍教材之后,依然不明所以。微课件背景下,教师可以设计引导学生预习新课的微课件,让学生结合短小精悍的微课件,展开高效预习,让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也能高效地展开预习活动。
  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师可以设计专门引导学生预习新课的微课件,如关于生字、新词的微课件,在该微课件中,教师可以出示简单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结合拼音写出生字,让学生对生字进行组词、造句,让学生解释课文中的新词;如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的微课件,在该微课件,教师同样要出示一些练习题目,即,学生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课文中介绍的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想象到了什么画面,等等。学生要想很好地回答课件中的问题,就要展开深入的自主学习,学生要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释词语,要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来解决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在课前构建的知识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高。
  二、运用微课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反映,是一节课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重难点不仅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既然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些知识点,那么教师不妨借助微课的直观性来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翔实的课文,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出西沙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件直观呈现西沙群岛的海岛、海滩、海里、海底和海水。三年级的小学生,有的根本就没有去过海边,微课件中直观清晰的图片能够带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冲击,能够促使学生对西沙群岛展开全面的了解。
  类似的还有《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教师都可以运用微课件的直观形象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展开课内外练习
  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是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和巩固的,小学语文科目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关键阶段,学生需要在课下展开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提升。而微课件就是学生巩固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微课件呈现层次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展开练习。如学生学习过《掌声》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呈现字、词等基本性质的练习题目,可以呈现课外阅读的练习题目,可以呈现随文微写作的练习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必须解决基础性的练习题目,选择性地解决提升性的练习题目。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运用微课件展开查漏补缺。学生的认知是存在差异性的,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很好地掌握关键知识点,但是认知能力欠缺的学生却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关键知识点。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但是学生更应该结合自己的能力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勤能补拙,因此认知能力欠缺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反复观看课堂上的微课件,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观看教师推荐的名师微课,同步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
  总而言之,微课件是顺应时代发展特点,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将微课件适时地运用于课前预习,课中重难点突破和课后练习环节,让微课件成为语文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学生乘着微课件这一叶扁舟,自由遨游于语文知识的海洋里,见识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叶和明.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1).
  [2]方龙,王燕.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对教改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5(Z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