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112—01
   在倡導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学科的价值日益凸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因素,它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去学习,能否高效迅速地掌握知识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阶段,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具体教学中,要用激励式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经常用“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醒式的语言鞭策学生。比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有一位学生因为视觉问题,将“3.5×10”误写成“35×10”。笔者发现后及时提醒他,并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告诉学生们:如果没有这个小数点,那么这个算式的大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这一做法,不但提醒了学生,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了学生的敬佩之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
   二、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所学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其实,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记忆会更加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总结,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开展“除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动物园里有5只猴子,饲养员手里有25粒花生。然后,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的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当有学生提出:如果把这25粒花生分给5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呢?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肯定,并让其他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最后,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引领学生一起参与解题过程,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不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馈教师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避免乏味的“题海战术”,帮助学生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提高作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比如,将课堂练习设置为“勇攀高峰”“快乐大比拼”等竞赛类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比如,在教学完“元、角、分”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超市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开展交易活动,使学生在交易活动中学会钱币的运用,并正确认识“元、角、分”。
   五、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改强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将其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围绕一个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也能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接长方形,并根据自己拼接的情况,将课本中的表格填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可以发现:利用12个小正方形拼接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讨论:“所拼成的长方形和长有怎样的关系?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和面积有怎样的关系?”有了之前的实践操作,学生的讨论会更加顺利,并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做,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