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有效开展户外活动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活动空间灵活化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幼儿开展各种游戏,并有效地对幼儿进行“走、跑、跳、钻、攀爬”等技能训练。所以对户外活动场地我们可根据功能进行分区,如蹦跳区、攀爬区、骑行区等。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类型进行分区,如野战区、生活体验区、涂鸦区、动植物区养殖区、耕作区等。当然,以上划分的方法是相对的,幼儿园可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进行融合分区,尽量设置多种区域去发展幼儿的各种技能。
  1.充分利用地面、墙面、天面三维空间
  一些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少,只能简单划分两三个区,远不能满足孩子户外活动的需要。我们在区域划分时,不能单只考虑地面空间,还可以拓展到墙面和天面,打造一个立体化的户外活动区域。如利用墙面设置为幼儿喜欢的户外美工区(涂鸦墙、拼拼乐),也能建设成为墙面建构区(积木墙)和科学探索区(小球滚滚滚、传音墙)。在天面这个空间,我们可以考虑在幼儿园建筑物的天花上悬挂一些绳梯、秋千、靶等,让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
  2.科学利用地理、自然环境
  户外活动场地的划分必须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场地进行考虑。如园内有一片泥土地,大可尝试投入一些铲子、桶、PVC管等,再引入水源,打造一个泥水区,让幼儿在泥区里体验一番农家乐;园内有土坡,则可以顺势而为,设计一个可爬、可滚的山坡乐园;园内有大树,能规划设计爬梯、爬绳、爬竹、荡秋千等体能活动;园内有水泥地,也可以买些大毛笔回来,让幼儿蘸水在地上画画;园内有一些闲置边角小地,也可以支起个小帐篷,让幼儿在里面玩玩角色游戏……这样的户外活动空间中,幼儿可以自由的享受各种自然的色 彩以及自然中的结构和物体。幼儿还能通过细心的观察感受到四季的各种变化,并体验自然,增加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3.统筹规划丰富场地功能
  我区大部分幼儿园都有一块较宽敞的、平坦的空间,我们不但可以用于开展集体游戏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集体运动场地划分动作发展区,如在区域附近设立储藏室,提供可移动的运动器械,如竹梯、爬梯、蹦蹦床、跨栏、平衡木等。区域的四周还可以考虑开辟成车道,提高空间利用率。
  二、多元投放,灵活搭配,区域材料层次化
  1.材料的多样性
  户外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如果过于单一,容易让幼儿产生厌烦的心理,降低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游戏提不起兴趣,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材料投放必须注意其多样性,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比如锻炼身体的、锻炼智力的、教导认知的、体验生活的、辅助游戏的等),又要兼顾3-6岁儿童的认知特点。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如在建构区,我们可以根据材料在建构游戏中的不同功能,组合投放“主体材料区、辅助材料区和材料加油站”。主体材料是大型的积木,如碳烧积木、塑料积木等;辅助材料则是用于支持幼儿建构的材料,如红绿灯、安全帽、运输车、玩具车等;材料加油站则投放便于儿童进行表征的其他材料,如纸皮、瓶子、布、树枝等。这些材料为孩子们进行丰富的建构活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材料的适宜性
  户外活动场所是幼儿园的公共场所,小、中、大班的幼儿都会在这些场所中活动。所以在游戏材料投放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指南》充分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合适的游戏内容,从而保证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同时让不同年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能够对话环境,拥有材料的选择权和活动内容的话语权。比如在“运沙游戏”中所用的沙包就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设计重量不一的沙包,如3斤、5斤、8斤等。这样才不至于在游戏的过程中因为游戏材料的不适而造成手臂的拉伤等问题。
  3.材料的组合性
  材料在活动区的呈现并非唯一性的,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游戏的发展,往往需要投放组合的材料,让孩子在不同材料的支持下有可能开展深度学习的游戏。如在攀爬区,我们可以尝试投放攀爬绳、木桩、木梯、帐篷等具有不同难度的材料,孩子们可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挑战闯关,体验成功。在野战区,我们可以投入轮胎、钻爬网、油桶、砖块等铺设作战现场,还能给孩子配上迷彩服、头盔、玩具枪、喇叭、木剑、担架等道具,孩子们定能发挥想象演绎一场精彩的野战游戏。
  三、科学指导,适时介入,户外活动自主化
  户外活动中教师的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收得过紧,影响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放得过松,教师的指导难以展现。如何平衡收与放的关系?这是户外活动中影响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1.创设支持性环境
  在户外活动,教师的指导不一定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隐性的教育往往可以通过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来达到。支持性的环境可分为标识性环境、支架性环境和互动性环境。a.标识性环境,用文字和图画表现了活动区域的入区人数、活动要求等,提醒幼儿遵守活动的集体规则;对于各类材料与材料架上均贴上相应的符号,符号与实物对应,便于幼儿自主整理,可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的目的。b.支架性环境,模仿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如在建构区的环境创设,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搜集一些不同风格平面的建筑物图片或照片,立体结构的实物、玩具、模型等让幼儿了解建筑物是如何構成的,欣赏感受建筑的美。还可将幼儿搭建的作品用照片或画图形式进行保留和展示,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幼儿的作品得到肯定、接纳,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c.互动性环境,教师可设计在每个区投放相应的记录表,幼儿可以通过记录进行审视和总结自己的活动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这张记录单即可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并据此给予表扬或奖赏。通过“记录单”这一看似简单的媒介,教师与幼儿实现了双向互动,提高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组织活动的计划与回顾
  高宽课程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变成老师可以实践的教学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核心部分就是“计划—游戏—回想”。我们在户外活动中,老师也应引导幼儿做好活动的计划与回想。如建构时让孩子们先画设计图,后搭建,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建构行为始终围绕着建构计划、建构主题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幼儿对几何、空间的概念的理解。建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幼儿彼此交流分享。幼儿之间进行交流,把自己在建构游戏过程中的做法或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会使其他幼儿从中受到启发,取长补短。不仅可以拓展幼儿思维,丰富幼儿的经验,还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3.坚持观察,适时介入
  在户外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充当纪律维护者和安全保护者的角色,教师要有意识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用图片或文字方式进行记录,以便对活动不断进行调整。当幼儿活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指导时,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帮助支持。如在生活体验区中,虽然有孩子提出 “卖菜”的游戏新生长点,但由于幼儿原来的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戛然而止,没法开展。教师这时可以采用平行介入的方法进行指导:老师在旁卖鸡蛋,大吆喝:“卖鸡蛋喽,卖鸡蛋,谁要买鸡蛋?”相信会给迷惘的孩子们一个提示,也相信孩子们能把青菜买给其它活动区的小朋友,助推生活体验区游戏情节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呈现区域联动的良好局面。如在混龄活动中,如果孩子们很自然地按照原来年龄群进行游戏,小班的和小班一起玩,大班的孩子也会不约而同地围成了一圈。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材料投放的改变或通过言语引导、或参与游戏等方式来融合不同年龄的孩子,让他们一起进行建构合作游戏,让年龄小的幼儿主动向大哥哥、大姐姐学习建构,大哥哥、大姐姐则能体验到帮助小弟弟、小妹妹获得快乐,更由于弟弟、妹妹对自己的崇拜与模仿,会不断提升对自己的期许及自我要求。实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增强社会交流”的目的。
  户外运动区的创设与组织应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生态性、地域性、操作性和互动性等原则,它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作為幼儿教师,应遵从幼儿学习的规律,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进一步优化户外活动,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自主参与、创造体验,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