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策略与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班级文化建设是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班级管理者的视角来看,要建设好、发展好班级文化,应着力创设具有熏染性的班级物质文化,着力构建具有倡导性的班级制度文化,着力培育具有引领性的班级精神文化。为确保班级文化建设取得预期成效,在实践中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意愿;遵循“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体现班级实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尊重客观规律。
  关键词 班级文化  价值  策略  原则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长期的班级组织生活中,共同磨合、彼此适应和积极建构,从而形成的集体认同并遵循的班级价值观与行为标准体系[1]。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班级文化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相关理论成果也日益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着重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策略与原则做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以期能对新时代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有所启迪和借鉴。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价值
  班级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功能,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而从实践价值来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无论对于学校文化的整体提升,还是班级建设的全面加强,抑或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是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抓手
  学校是文化汇聚、文化创造、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文化建设历来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2]。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建设在班级层面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其生成与发展直接关乎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水平[3]。由此可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既是建设与发展学校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重要抓手。事实上,也只有把单个细胞的班级文化建设好、发展好了,学校文化的深化与发展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才不至于因为缺乏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和无源之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领导层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高、资源投入大,对班级文化建设却重视不够、关注较少,重“学校文化”轻“班级文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即使是一些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也知之甚少,自觉性不高,随意性强,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大多处于听之任之、自生自灭的状态。重视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2.是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手段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班级管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但传统的班级管理过多地强调规范和服从,轻视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和人格力量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班级文化是依托班级这一载体生成的一种学校亚文化,它反映的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与风貌,是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理念与灵魂。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在班级管理中具有自我约束、激励鼓舞、凝聚同化等功能。良好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到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活动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4]。置身于良好班级文化氛围之中的学生,也会更有愉悦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所以,大凡有经验的班主任或辅导员都必定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手段。
  3.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任何教育活动的目的最终都指向于受教育者的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即形成一定的人格或在人格上发生变化[5]。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基本单位的班级就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良好的条件。班级文化作为教育实践的构成要素之一,不仅会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在班级中通过创设实践体验机会、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与亲密和谐的人际交往等,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促进其个性发展与良好品格形成。而班级文化建设中开展的诸如“主题班会”“趣味运动”等多样化的集体性文体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班级文化虽然是“自在”性的存在,但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我们却可以依据主客观规律,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新作为。从班级管理者的视角来看,要建设好、发展好班级文化,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着力。
  1.创设具有熏染性的班级物质文化
  教室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心灵家园。因此,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聚焦教室环境建设,如教室内桌椅的摆放、墙壁的装饰、黑板报的设置、标语口号的拟定,以及教室灯光的明暗、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中的每一种布置、每一种规划,都是班级文化的一种思想传递、一种文化表达[6]。实践中,既要注重教室自然环境的建设,如地面和门窗保持干净、桌椅和文具摆放整齐,更要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应通过创设和布置班级标志物,如班旗、班徽、班训等,力争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都能够彰显文化、传递文明,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构建具有倡导性的班级制度文化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正所谓“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进而促进班级和谐发展。不可否认,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与要求,是制度规范的基本含义之一,但绝不是唯一要求。从制度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班级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要有限制或禁止某些不良行为的“除弊”制度,还要有鼓励和提倡某些行为的“兴利”制度[7]。如果班级建设中的各项制度仅仅是禁止学生不能做什么,甚至用惩罚的手段强迫学生按照班规的要求去做,那么班级制度也就不具有了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因此,在班级制度的订立過程中,不仅要重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更要注重发挥制度的激励、倡导和引导功能。因此,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构建具有倡导性的班级制度文化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3.培育具有引领性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全体成员集体认同和自觉遵循的价值观,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深刻性等特征,蕴含着激励、制约、凝聚等功能,是体现班级文化的深层次内容,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8]。班级精神文化虽然在直观层面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从班级成员的言行中体现出来,能从班级活动、班级风貌中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好班级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仅仅相当于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漂亮的外衣,班级的精神风貌、品格气质、个性特征等最终仍要看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具有强大而普遍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而要建设好班级的精神文化,关键在于确立具有引领性的班级奋斗目标。有了班级目标,班级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班级成员也就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尤其是当一个班级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时,更加需要发挥班级目标的引领作用,以共同的奋斗目标把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凝聚和融合在一起,使他们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为确保班级文化建设取得预期成效,实践中还应遵循和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意愿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包括班级管理在内的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既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对人的关怀。班级是学生自由的天地,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文化具有直接化人的作用,所化之人即是班级里的学生[9]。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也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重视个性潜能的发挥和发展,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心理发展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发挥内在潜力,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班级文化内容。在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时,要始终坚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讓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尤其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接受的程度,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要以学生共同讨论、民主表决的形式拟订符合大多数学生意愿的条款。如此,所制订的班级规章制度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才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2.遵循“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体现班级实情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成员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由于不同的班级成员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因而班级文化也必然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试图将班级文化单一化、模式化是不合适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比如,个性的班级名称、班徽、班歌、班风、学风、口号,以及有班级特色的管理制度及班级公约等。班级文化有特色、有个性,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班级、融入班级,并参与到班级的日常事务中。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结合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寻找创建特色班级文化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班级成员的特长,还应尽可能邀请科任老师和学生家长参与,集思广益,充分讨论。但班级文化建设追求特色也不能脱离学校文化这一母体。班级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这个有机体身上的一个细胞。任何一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都不可能独立于学校整体之外,也不可以另起炉灶、各行其是,更不能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中班风、班训的拟订,必须要在校风校训的前提下、指导下进行,应服从于学校文化建设主题。
  3.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尊重客观规律
  任何一种文化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良好班级文化的创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加之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使文化符合班级成员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更加需要时间的积淀,并且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10]。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还应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既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不能朝令夕改、率性而为,更不能因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更换而改变。一般来说,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分为逐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班级创立初期、班级文化的建设期和班级文化的升华期。班级创立初期是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班级文化认同感的最佳时期,主要任务是师生共同搭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愿景;建设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诸多丰富的外显形式将班级文化传达于学生内心,成为学生自觉的、有效的思想和行为,班级文化逐步定型为班级主流强势文化;升华期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吸收新鲜养分,使班级文化保持活力。即使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同样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张祥兰.班级文化场域建构:价值选择与关系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6(08).
  [2]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
  [3] 殷蕾.基于场域理论的班级文化育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
  [4] 刘红云.班级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3).
  [5] 田彬彬.班级文化构建:价值与途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6] 张晓文.生态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30).
  [7] 叶怀凡.论学校管理文化[J].教学与管理,2017(09).
  [8] 纪宏伟.班级文化建设摭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9] 魏振兴.勒温“场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实践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6(18).
  [10] 谭海英.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原则和措施刍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3(07).
  [作者:叶柳(1986-),女,四川渠县人,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2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