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材中“X什么(Y)”构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引 言
   汉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构式“X什么(Y)”,其中的“X”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这种结构貌似疑问,实则不然,如:
   (1)正在生气时,贾里发现有人在拉他,头一回,居然是邱士力。“你干什么?”贾里准备战斗。(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严贡生道:“二奶奶,人生各禀的寿数;我老二已是归天去了,你现今有这个好儿子,慢慢的带著他过活,焦虑什么?”(吴敬梓《儒林外史》,《语文》课外读物)
   例(1)表达了说话人一种不满、愤怒的语气,例(2)则表达了说话人一种劝诫、安抚的口吻,其中的“什么”都不具有疑问意义。王海峰、王铁利(2003)从二字复合词的角度讨论过该格式,指出该格式具有“评价”意义;此外,有学者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该结构也进行过一些考察,本文则选择该重点探讨该格式疑问功能的偏离。
   二、“X什么(Y)”构式及其句法特点
   根据“X”后面“Y”的不同,我们可以将“X什么(Y)”分成以下几个小类。
   2.1“X什么”。这种格式中的“什么”后面不带任何成分。如:
   (3)“不会管教孩子,生孩子干什么?长大了准不学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1册)
   (4)“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嗦做什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2“X什么Y”。这种格式是用中间插入的方法将原本是一个语法单位的“XY”离析后而成的,如:
   (5)女:哎呀,救命呀!长子:我又不杀你,救什么命?女:救命呀!救命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6)“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来打拱。(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3“X什么X”。这种格式由于“X”的反复而加强了否定性语气,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对称性(朱军、盛新华2002),是格式2.1的强化。如:
   (7)面瓜抬起头,说:“补什么补,这么冷的天,让我夜里到大街上转圈圈?”(毕飞宇《青衣》,《语文》课外读物)
   (8)咸丰开心地笑了:“不是,她是那种庄重的美,你呢,是那种精明能干的美!”
   兰儿苦笑道:“精明能干是干苦活的,美什么美?”(向斯《女人慈僖》,《语文》课外读物)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不论哪种格式,“X”在音节上有着一定的限制,一般是单音节或双音节的,三音节的不多见,我们找到的语料中“算得了”是一个,但只能进入2.1式或2.2式。如:
   (9)次子:你好大的狗胆,跑过江来调戏良家女子。长子:这算得了什么?咱们打开了南京,这样的“花姑娘”我还不要呢。(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X”一般以光杆动词或形容词的形式出現,不能带表时态的附加成分,如“着、了、过”等。但也有例外,如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节目中,一个演员问另一个演员:“你服了吧?”另一个演员答道:“我服了什么我服了?”可见,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这种格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会产生变异现象,但这种变异属于语用上的而不是句法上的,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第三,“X什么X”格式中的“前X”可以受一些频率副词如“还”“又”或情态动词“能”等词语的修饰(有关此点还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说明),但“后X”一般不能受这些词语的修饰,如不能说“还装什么还装?”“装什么还装?”等等。第四,这三种格式对“X”的选择有所不同,2.1和2.2式中的“X”一般由那些结构非常紧密、不容易被其他成分离析的词语充当。另外,离析性越强的词语就越是容易进入2.2式,特别是当该词语为短语时,就只能进入2.2式了,如前例。
   三、“X什么(Y)”的习语化
   所谓习语化是指一些句子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其语用含义、功能和某种结构形式建立了固定联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过程。习语化更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化,如“谢什么谢”“客气什么”等等。我们基于以下两点认为“X什么(Y)”是习语化的结果:
   3.1从形式上看,该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整体性,结构中间很难再随意插入什么其他的成分,也不能随意拆开,例如:
   (10)a.你连针都不会拿,还绣什么花?
   b.你连针都不会拿,还绣什么样儿的花?
   c.你连针都不会拿,还什么样儿的花你打算绣?
   而表示疑问用法的“X什么(Y)”结构比较灵活,中间往往可以插入其他的成分,各成分之间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变换。例如:
   (11)a.这次绣花比赛,你绣什么花?
   b.这次绣花比赛,你绣什么样儿的花?
   c.这次绣花比赛,什么样儿的花你打算绣?
   同样是“绣什么花”,当它表示一般疑问时,该结构不具备整体性和稳固性,可以进行变换;可当它的功能发生改变以后,该结构就变得非常稳固,不能进行变换。
   3.2“X什么(Y)”意义和作用的专门化。习语化的“X什么(Y)”结构并不表示疑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一种貌似“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人心中业已存在的明确的观点和看法,用意在于示否或禁阻等等,因此属于假性问句。从“X什么(Y)”所实现的一个个具体的句子来看,似乎没有统一的意义,因为其中的参数总是不断地变化,但是如果不考虑这些不同的参数而仅从“X什么(Y)”这种高度抽象的结构式本身来看,它又具有专门化的结构意义,即可以表示对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否定,同时传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如不满、生气、责难、揶揄、委屈等等,从这个角度看,“X什么(Y)”具备了习用化的基本条件。
   四、“X什么(Y)”疑问功能的偏离及其句法表现
   4.1疑问功能的偏离。疑问句的功能在于能够表达疑问,它通过提出残缺的命题的方式要求听话人做答。但是,“X什么(Y)”这种结构却很特殊,它貌似疑问,实则具有其他语法和语用意义,功能已经发生偏离。根据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其功能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否定功能。“X什么(Y)”具有表示否定性的断言功能。例如:
   (12)“克利斯朵夫,我的小克利斯朵夫!你不是孤独的。还有人爱你……”
   “那跟我有什么相干?我什么都不爱了。别人死也好活也好。我什么都不爱,我只爱她。”(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语文》课外读物)
   “跟我有什么相干?”实际上就是“跟我不相干”,是否定性断言,体现了说话人一种不在意、消极的情绪。与相应的肯定断言形式相比,采用这种反问的方式更能体现说话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该结构存在的语用基础。
   第二,阻止功能。“X什么(Y)”结构表示指令主要是阻止性的指令,表达了说话人不愿某件事情发生的“消极性”心态。如:
   (13)韵梅红着眼圈跑过来。“小要命鬼!你叫唤什么?”刚说完,她也看见了李四爷,顾不得说什么,她哭起来。(老舍《四世同堂》,《语文》课外读物)
   “叫唤什么”就是“不要叫唤”,表示说话人对某个动作行为的劝阻、禁止等等。
   第三,表情功能。表情功能体现了说话人对于句子命题所传达的一种主观情感或态度,如感谢、祝贺、欢迎、赞许、道歉、悔恨、痛惜、哀悼等。“情感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语言中的韵律变化、语气词、词缀、代词……重复等等手段都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涉及语音、构词、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沈家煊2001)。“X什么(Y)”格式整体用来表达这种情感。
   该类表情功能,最典型的有“谢什么(谢)”。表面看来,它的直接含义是“不用谢”,是对“谢”这个行为动作的否定,其实包藏了“别客气”的深层含义,主要作用在于表达说话人谦逊、礼貌的感情态度而不在于“否定”,因而独立出来以避免与指令式混淆。 
   4.2相应的句法表现。“X什么(Y)”功能不同,其句法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陈述式示否功能的“X什么(Y)”中的“X”是非自主动词或类似的动词短语及形容词,具有[-自主](马庆株1988)、[-可控](袁毓林1993)或[+状态]、[+属性]的特点;而指令式和表情式的“X什么(Y)”中的“X”是自主动词,具有[+自主]、[+可控]的特点。此外,“X什么(Y)”在受某些程度副词或情态动词修饰的方面也有所不同。
   其一,陈述式示否功能的句法表现。“X什么(Y)”表示指令时,整个结构的意义相当于“不要/(别)X”,此时,“X什么(Y)”格式可以受状语副词“还”的修饰,形成“还X什么”的格式。如:
   (14)“就我这样,还睡什么觉啊!”桑乔又怕又恼地说,“好像今天晚上所有的魔鬼都跟我过不去呢。”(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语文》课外读物)
   例中的“还睡什么觉”,以一种间接引语的方式,表达对他人提出的某个话题的否定性看法。否定可分为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前者是对“真值条件”的否定,后者是对“适宜条件”的否定,陈述式示否功能显然属于前者。格式还可以受情态动词“能”的修饰,表示不能“V”。例如:
   (15)唉,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就连到中央部门办点事,也得来这一套!但他能说什么呢?(路遥《平凡的世界》,《语文》课外读物)
   这是因为当“X”具有[+自主]、[+可控]或[-状态][-属性]特征的时候,往往表行为发出者可以用意志控制的行为,“X什么(Y)”自然可以表示指令,因为祈使本来就是一种指令。此时,“还”起到加强这种指令性语气的作用。
   其二,X什么(Y)”表示否定性陈述。“X什么(Y)”表示否定性陈述时,其中的“X”是非自主动词或是与非自主动词具有相似性质的动词短语,例如:
   (16)“我也一样,伙计,”勒罗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嘛。那个法国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对了,狄德罗——说没感情也行,可他懂什么送行?火车启动时,你没瞧见我眼中的泪水?他们不是我硬挤出来的。(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X”还可以是形容词,表示对某种属性、状态的否定,例如:
   (17)四:(赶紧接下去,不愿听他要说的话)那您不是一块两块都要走了么?喝了!赌了!
   贵:(笑,掩饰自己)你看,你看,你又那样。急,急,急什么?我不跟你要钱。(曹禺《雷雨》,《语文》课外读物)
   五、语境对于“X什么(Y)”的制约及影响
   5.1语境对“X什么(Y)”歧义的分化作用。语境是语言单位与毗邻话语及与之有关的非语言特征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它是一切话语的出发点,话语依语境而存在,语境约束话语的意义。我们认为要想研究动态的句子不能脱离语境而单独进行,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多义的句子,语境更是分化含义和消除歧义的有效依据。前面说过,同样的由“X什么(Y)”形成的句子既可以表示疑问,也可以表示否定,这可以是由于语音语境的不同造成的。如:
   (18)a.今天晚上看什么电影?(对“所看电影内容”的提问)
   b.今天晚上看什么电影,还不如去蹦迪呢!(对“看电影这种行为”的否定)
   语音语境属于语言语境的一种,包括重音、音调、语调、停顿、节奏等。上例中(18a)句的重音自然落在包括疑问代词在内的语法单位“什么电影”上,句末语调下降,是特指疑问句;而(18b)句的重音却只落在“什么”上,句末语调上扬,表示说话人一种“不愿意看电影”的态度。非语言语境也有类似的作用,其中的背景语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含义。如对于“离什么婚”“洗什么澡”“鞠什么躬”等类似的表示否定行为的句子,听话人很快就会理解它们的隐含含义而不需进行什么特殊的推导。因为一般常识告诉我们,“离婚”就是“离婚”,没有“离什么样的婚”的说法,当然在具体的语用中也可能会有例外,如:
   (19)问:“你们这是离什么婚?”(对于反常离婚状态的一种怀疑)
   答:“我们离的假婚呗。”(解释)
   这就又涉及到情景语境的问题了。情景语境与背景语境一样,也是非语言语境的一种,包括参与者(角色、地位、年龄、经历、教育、性别)、场合(时间、地点)、正式程度、媒介(书面、口头)、主题、领域等等,它对于“X什么(Y)”歧义的分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5.2在语境中把握句子的语用含义。由于反问句的隐含意义对行为动作所指对象经常依赖于语境,所以这部分意义是非规约性的,具有“可取消性”“不可分离”和“可推导”的性质。因此,反问句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往往显示不同的语用意义,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我们对反问句的理解,绝对不能囿于其字面意义,而要分析它表达时的语境,从而确定句子深层隐含意义。
   “X什么(Y)”即便表达示否功能,否定的感情色彩也是不尽相同的,它包括失望、生气、揶揄、不满、嘲讽、不屑等等各种负向情绪,从疑问到否定,并不是离散的,而是一個渐变的过程,“X什么(Y)”格式以反问形式传达示否功能、禁阻功能、表情功能,形成一个体系,例如:
   (20)但他马上就想出了解决办法,自语道:“那些臣民都是黑人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把他们装运到西班牙去卖掉。(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语文》课外读物)(表示冷漠、与己无关)
   (21)“啊,啊!吵什么啊!我,没有力气和那种婆娘吵闹;回头等阿驹来,叫他去管束罢!是他的老婆,应该要他去管束!(茅盾《子夜》,《语文》课外读物)(表示愤怒、生气)
   多种功能,形成一个功能链,如例(20)带有冷漠的情感,表否定;例(21)则带有愤怒、生气的情感,表否定。
  参考文献:
   [1]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
   [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3]王海峰、王铁利.自然口语中的“什么”话语分析.汉语学习,2003年第2期.
   [4]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朱军、盛新华.“V什么V”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延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