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合教学资源 培育学科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就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变革教学观念,重视教学方式,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有收获,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教学资源;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挖掘利用;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走向高中的《思想政治》,居于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的核心素养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阶段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在国家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品德,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交往,能积极健康的生活。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合教学资源,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指向的学科素养
   1.学会交往,积极健康的生活——修身立德,身心健康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就是要在这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得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自我、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坚强意志等的道德品质;能够珍爱生命、悦纳身心变化,正确对待压力、挫折,顺利度过青春期,以平常心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幸;学会与父母、同学、老师交往沟通的技巧,在集体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发展成就自己,向着最好的自己前进。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做到修身立德,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身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健康,且身上充满正能量。
   2.做负责任的公民——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做负责任的公民”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初中学生处于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本学段设置了道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担当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国民意识。
  从学生角度看,在初中阶段,随着知识的学习、生活领域的扩展、生活经验的增长以及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不仅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还要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公民身份面对、解决和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使自己充分融入到公共生活之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部编本《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是初中法治教育专册,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的教育。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和具有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以此为出发点,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通过学习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真正使学生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念融为一体。
  3.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认同感”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全球意识、实践创新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程开展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是核心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为国家建设献身的责任感。
  本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意在着重发展学生思想品格。我们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需要。敢于担当是要讲原则,而认真负责既是品质更是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明确角色义务责任、法律责任,进入社会就能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必然会使学生形成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二、促使学生变革学习观念,重视学习方式
  1.重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部编本教材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配合图片、活动,从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运用经验、阅读感悟或拓展空间等来阐述深化内容。要让学生读懂文本,理解其意,要思考和挖掘知识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让学生深刻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价值,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目标聚焦在品德培养和核心素养形成上来。
  例如,教学部编本九年级下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三课《与世界紧密相连》第一框中国担当时,从运用你的经验入手,你眼中的中国担当是怎样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以文明古国的智慧和新兴大国的责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那些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探究与分享中,从面对西非埃博拉疫情,派出千余医务人员提供多轮援助;中国维和官兵守护和平;《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等重大事件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事不避難、勇于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便会深入到学生脑海中。进一步再次探究,在贡献中国智慧方面,比如以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事件为代表,为全球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学生也能深切感受到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能力,理解、体会我们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人类进步发展等方面,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文本、图片、材料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观点、原理、结论等一般都比较抽象,但它们又是鲜活而多元的,学生在学习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这也符合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例如,在教学部编本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四课《公民义务》时,要让学生树立权利义务观念,教学中就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列举班级内有个别同学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总觉得读书没有前途,还不如去打工挣钱,于是萌发了辍学外出打工的念头的例子。课堂上让学生对这样的行为进行评价讨论,同时紧扣课本知识,查阅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得出: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个别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实践积极性不高。例如,教学“劳动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时,可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卫生打扫、美化、亮化做起,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认识权利义务的关系,知道法定义务须履行,帮助学生增强义务意识、责任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这样使得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生活经验相贴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话可说,思维就能得到發展,思想就能得到升华,能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抽象的知识就会进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3.提升自身必备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最核心的功能——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下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时,要创设情境从经验引入,讨论遇到“不公平”情形应该怎样做?再聚焦主题——公平正义的价值和公平正义的守护,从教材“分黄金”的故事和两组关于公平问题的图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图片、阅读感悟等阐述公平正义的含义和价值,形成主要观点:个人维护公平、制度保障公平、个人守护正义、司法维护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它的认识,能心怀正义,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正义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生活中要自觉抵制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从点滴做起,携手共进,共建美好社会,这样学生的品格会自然形成。
  三、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策略
   1.整合身边学习资源,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活”起来
  利用教学资源可丰富课程内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可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品位。教学中,可以利用校内现有的资源,如投影仪、图书馆、电子白板、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也可采用随机分组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根据校情、学情,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充分挖掘身边资源,使其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鲜活的素材,这样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便会活起来,学生知识的获取也会随之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会更容易一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便会有抓手,使得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关注本地社会生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的载体必须从教材转向多彩丰富的社会实际。课程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选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离学生越近,结合度就越高,对学生的心灵震撼就越强烈。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向社会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效性很强,课堂中可以大量补充时事热点、乡土新闻等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也能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话语权真正给学生,而后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可以拓展到如餐厅、宿舍或图书馆等场所,也可以到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或研学旅行等活动之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纳入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活化教材,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学生关注时政、观察社会、感悟社会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舞台,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结合实际,努力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改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式和策略,这样才能把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
  [2]杨一鸣,王磊.彰显国家意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想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
  【作者简介】
  杜玉林,1976年9月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政治课堂教学、教材整合研究、德育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2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