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新生教育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顾峻宇

  摘要: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的新生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作者以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新生教育管理的具体做法为例,从学生群体类别、发展方向、能力提升“三个维度”进行大类招生背景下立体工作模式探究,实现人才培养点面结合,助力新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提升。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三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06-02
   近年来,大类招生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模式之一。学生迎来了个性发展、成长规划的新平台,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1]。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开展新生教育管理研究,对于引导学生明确目标、适应生活、角色定位以及为高校开展系统的新生培养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大类招生对于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大类招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
  大类招生具有宽口径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学生高考志愿不理想的风险。新生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通识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可以加强对专业的了解,再进行分流、分方向[2]。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既可以完善高校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风建设。
  (二)大类招生对于高校新生教育的新挑战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新生适应教育具有两方面含义:既要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学习习惯,又要认知专业特色、个人兴趣、发展方向,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占据主动。因此,适应性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成为大类招生背景下新生教育的主要内容[3]。
  1.对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要求更高。相比以往的按专业招生,大类招生给予了新生更多的自主性[4]。学生要更加明晰自己的需求、爱好、特长,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同时也更加理解专业发展情况及未来方向。由“父母选”向“我来选”转变,将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既是对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的一次考验,同时也对新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学生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要求更高。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更加注重基础教学,基础课程深度和难度均有所提升。而大学的大班授课与高中小班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高数、基础化学等基础课程与高中课程有着一定的衔接,容易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所松懈。因此这对新生做好课程的衔接变化、提高警觉提出了更高要求。
  3.对学生的多面适应能力要求更高。大类招生要求学生既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节奏,调整学习习惯,又要深度认知专业,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而进行专业分流,主要参考学生大一成绩,因此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在学习、环境、心理等方面的适应协调均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分析
  笔者以所在的北京化工大学2018级新生为调研对象,探索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新生教育管理模式,面向大类招生专业学生发出并收回有效问卷630份,覆盖化工学院全部新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整理分析新生问题特点如下:
  (一)专业认知不足,缺乏把握未来的主动性
  调研结果显示,有70.79%的学生是在父母的帮助指导下完成志愿填报,仅有26.03%的学生完全由自己查阅信息填报志愿。且仅有27.46%的学生是在报考志愿前,就明确喜欢当前专业,从而决定报考结果。由此可见,在大类招生过程中,报考志愿虽不需要细化到各个学科,但是新生仍无法真正认知当前专业方向。父母对于专业报考仍起到决定作用,学生自己缺乏对专业认知的思考与主动性,“迷茫”成为大一新生的主旋律。
  (二)专业理解不够,缺乏自我定位的针对性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通识课程学习后,再分流至具体专业或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这就需要新生尽快认知自我,明确个人兴趣与特长,从而在专业学习中发挥优势。然而调研结果显示,63.33%的受访学生尚不明确自己的目标与需求,72.68%的学生在决定分流方向时会参考其他同学的决定,认为主流方向就是正确的方向,缺乏对自己特点和需求的分析,在抉择中体现出“盲从”的特点。
  (三)专业能力不强,缺乏规划提升的协调性
  在生活方面,有58.1%的受访学生担任班委或学生骨干,有40.95%的学生在面对学生工作压力时勉强维持,有些吃力,更有3.17%的学生完全吃不消,很耽误课程。而在学习上,仅有25.08%的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当天作业,并做好预习工作。由此可见,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让大部分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无法合理协调学习时间,“忙碌”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既要满足所有大类招生学生的教学需求,完成专业认知,又要结合学生的差异进行个体性培养。因此,要真正发挥大类招生的优势,既要“宽口径、厚基础”,又要“重能力、创特色”。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从学生发展方向、群体类别、成长提升三个维度,依托“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深化“三聚焦”、“三注重”的工作内涵,构建立体化新生适应性教育管理模式。
  1.聚焦发展方向的全程引导维度,注重理想信念树立养成。为帮助新生尽快摆脱“迷茫”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坚定的发展目标。通过宣传解读形势政策,分析“保研”、出国就业现状,积极开展学业规划大赛等,提高新生的自主性,自觉反思未来发展方向。并聚焦新生的初步发展意向,分为国内读研、国外留学、就业和创业四类,构建学生发展方向引导维度,开展全程化理想信念树立培养。
  2.聚焦群体类别的全面关注维度,注重入学适应角色转变。新生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程度区别,带来性格、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导致面临困扰也不同。为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开展针对性帮扶培养工作,并引导学生摆脱“盲从”困境,聚焦困扰新生适应的因素,将新生群体分为:经济贫困生、心理困惑生、学业困难生、交际困难生四类,构建新生群体类别关注维度,全面解决新生切实问题,助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3.聚焦能力提升的全员指导维度,注重学风建设点面结合。为满足新生对于能力提升的需求,参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工作培养目标,依据实践调研结果,将新生能力提升分为: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环境适应、表达沟通、跨文化交流、领导力六个方面,构建新生能力提升的指导维度。
  四、结语与反思
  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依托三个维度工作模式,能够在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分解学生困局,定位学生困点,从而开展针对性指导,切实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这无疑为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潇.浅谈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J].求知导刊,2015,(1):112-113.
  [2]吴东立,谢凤杰.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以沈阳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1):53-57.
  [3]郑晓宁,高静,刘淼淼.大类招生与培养背景下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探析[J].学校黨建与思想教育,2018.
  [4]黎朝,洪炜,杨朝勇,等.基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化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J].大学化学,2018,3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