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生军

  摘 要:本文悲叹楚王的昏庸亡国,感慨屈原的出类拔萃遭馋和赞颂其高尚人格,揭批上官无耻的嫉妒和感慨郑袖的祸国。
  关键词:屈原列传;楚王;屈原;上官;郑袖
  
  《史记》共有一百三十篇,《屈原列传》是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
  反复吟读《屈原列传》,我强烈地感受到,太史公写屈子时,胸中郁悲,笔端含情。如果说《史记》是太史公之哭泣的话,那么《屈原列传》乃太史公的泣血之作。司马迁把自己强烈的爱憎倾泻在字里行间,投射到文中的人物身上。《屈原列传》是一曲爱的颂歌,是一首恨的诅咒。下面我就从文中的感受,发一点自己对楚怀王、屈原、上官大夫、郑袖四人的感慨。
  一、 楚怀王——刚愎自用的悲哀!
  楚怀王,就人品而言,如海中之鱼虾,其实为一介匹夫。若为凡夫俗子,最甚无非破家亡身而已;而作为君王,乃楚国的悲剧。作为一国之最高决策者,所犯的三个错误,导致身死国亡,为天下耻笑。
  一错,见利忘义,毁约绝齐。战国后期,秦强楚弱已十分明显,但齐楚联合抗外,秦王还是有所忌惮的。为了瓦解齐楚联盟,秦惠王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以商於六百里地为诱饵,钓楚怀王上钩。在诱惑面前,楚怀王欣然应允,断然绝齐,真可谓利令智昏,见利忘义。他的臣子中也有头脑清醒之人,但对陈轸进谏分析,楚王却刚愎自用,反而大发雷霆,让陈轸闭上臭嘴。面对这样的主子,再忠诚都只好沉默是金了。
  二错,冲冠一怒,以卵击石。楚怀王得知六百里的土地被张仪忽悠成六里后,暴跳如雷,理智全失,不辨利害,兴师伐秦,结果是兵败丹、淅,折兵八万。若是一代明君,在关乎危亡之时,应该沉着冷静,谨慎处置,可楚王是那么的任性,那是何等荒唐的庸夫之怒啊。最终为他的平庸之举埋单的,是八万将士,他们糊里糊涂地就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丧命异地。我常常设想他们上前线时的情形: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尘埃滚滚中,他们的身影消失了,把焦虑和期盼留给了亲人,那是何等残酷而有漫长的期盼啊,他们身首异处之时,盼他们回去的亲人是否还“犹自寄寒衣”呢?至此,如果楚王还能头脑降温,吸取教训,就不会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然而,楚怀王更向荒唐演大荒,下令全国总动员,硬要和强秦血战到底,结果是一败涂地,终至一蹶不振。为泄一己之愤,竟然无视千千万万子民的生命,疯狂到如此地步,愚蠢到如此地步。
  三错,复释张仪,冒然入秦。在秦昭王提出以汉中地同楚讲和这件事上,假如楚怀王头脑冷静一些,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完全没有必要拒地要人(张仪);而既然要来张仪,应立斩之,给死去的将士献上一份微薄的奠礼,最终却听信靳尚郑袖之言,白白放走张仪;最可恨的是楚怀王对秦的虎狼之心还无所警惕,不听屈原之劝,前往秦地赴约,让人家扣为人质。这一次,他是连发兵泄愤的能力也没有了。
  对楚怀王的见利忘义,鼠目寸光,猪的愚蠢加阿Q的健忘,却使牛一样的犟脾气。真叫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 屈原——出类拔萃的悲凉!
  屈原可以说是楚国真正的顶尖級人才,“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文采也;“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有谋略也;“出则结交宾客,应对诸侯,”有外交才能也。政治思想之纯,综合素质之高,举国上下无人可匹敌,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同列的上官大夫进谗水平实属一流,只一句“非我(指屈原)谁能”就击中怀王的心理要害,让楚王疏远了屈原。
  呜呼!为王竭忠尽智而不得,为国披肝沥胆而不能,这是怎样的悲哀,这是何等的无奈啊,我为屈平一哭,我为人才一悲。屈原啊,你何错之有?怀王疏远你;你何罪之有,襄王放逐你,你最不能让小人容忍的不就是你的太出类拔萃吗?
  每每读到屈子“行吟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我就想到出类拔萃这个词。出类拔萃,一个充满了多少孤独感和悲凉感的词啊,我从屈原身上深深的感受到,一个梦想出类拔萃的人,你必须先要做好忍受寂寞孤独的心理准备。
  柏杨先生曾说,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国家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历览中外古今历史,此言一点不假,别的不说,单就战国时的商鞅一例,就足以说明问题。可以说,综合国力的竞争,追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历代领导人都特别重视科教兴国的人才发展战略。1998年5月4日,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讲道:“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的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这无疑是战略家的眼光。
  可惜楚怀王没有认识到屈原这一顶尖级人才的重要性,疏远屈原,宠幸上官,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终至亡国。以前,在痛恨楚怀王之后,我曾对屈原被疏远后该怎么办,做过种种无不自以为是的天真的设想。譬如在楚怀王身上动动脑筋,用用靳尚的那些另类功夫,只要站在为国为民的立场和高度,“取像于钱,外圆内方,”也就是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吧,耍耍小手段有何不可?况且楚怀王原先就十分信任他,旧情重圆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历史上耍这种小手段的忠贞之臣也不少啊,就好比跳高前的屈腿,是为了跳得更高。屈原先生啊,你何必哀叹“世人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呢?可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曹雪芹也说:“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况且政治历来就不会是一潭清水。又譬如明察暗访,搞清楚楚王疏远自己的真正原因,然后收集证据(比如上官大夫无耻地抢夺自己草稿一事),有理有据地向楚王诉说真情,揭露上官先生卑鄙无耻祸国殃民的狼子之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看准机会,重拳出击,扳倒上官这小子,等等,以我的鄙陋都能想到这么多着数,何况何等智慧的屈子呢,但是屈子的人品谁能企及!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把楚国的命运和屈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司马迁的意思是,假如楚怀王一直对屈原信任重用,坚持联齐抗秦的战略,恐怕鹿死谁手很难定说,至少怀王不会让人家秦国像猫玩耗子似的玩弄于股掌之间。基于这一认识,我才斗胆信口说出了上面的话,假如我是屈原的门客,当我说出这些话时,屈原会是什么反应呢?   经典的作品耐读,伟大的人物耐品,阅读、认识、再阅读、再认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如禅宗所谓的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
  斯人已矣,将诸多遗憾感慨留给了后人,无论怎么评价,评价如何荒谬,包括像我这篇野狐禅似的胡言乱语,屈原的伟大人格高洁品行已经渗入炎黄子孙的血脉,他的名句“吾掩卷以长叹兮,哀吾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人们已耳熟能详。也是我最喜欢的句子。每每看到关山月画的屈原像,画上屈原半仰着头,紧闭着双目,他的悲苦万状的表情令我唏嘘不已。
  悲哉!屈原,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篇《屈原列传》,给我们细致而深刻地展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的毁灭过程,他是屈原的悲剧,也是千百年来万千人才的悲剧!
  三、 上官大夫——灭楚“功臣”的可耻!
  人们都知道灭楚第一功臣是王翦,但通过琢磨司马迁对《屈原列传》的铺写,我觉得应该是上官大夫。
  上官大夫这厮,才具平平,目光短浅,品行低劣,精于进谗。他谗毁屈原的动机十分卑鄙低下,明目张胆地抢屈原草稿,抢而未得,为泄一己私愤,向屈原冷箭暗放。一谗而楚怀王疏远屈原,从而拉开了屈原一生悲剧的序幕;再谗而顷襄王放逐屈原,终使屈平投汨罗而死。司马迁在文末饱含深意地写道:“屈原既之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我明白司马迁舌头底下压着的一个结论:用屈原,楚存;逐屈原,楚亡。也就是说,屈原的悲剧,就是楚国的悲剧!由这一思路推导,上官大夫“放翻”屈原,犹如砍倒楚國的顶梁巨柱,这种内耗内伤,往往会大伤元气。俗话说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红楼梦》里,探春在抄捡大观园时,说过一段沉痛深刻且富哲理的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所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一败涂地。”秦灭六国,功在商鞅,也就是说主要凭借强盛的国力,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六国的内讧内耗同室操戈确实帮了秦国的大忙。当然秦国也惯用反间计,让敌国内部鹬蚌相争,他们乐呵呵地坐收渔翁之利。由是观之,秦国若论灭楚之功,上官大夫应是可耻的第一功臣。
  更令人沉痛的是,楚怀王偏偏就宠幸上官大夫这些勤挖墙角之辈,历史告诉我们,亲贤臣,远小人,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冲锋号角;亲小人,远贤臣,是一个国家衰亡的后庭遗曲。但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不断上演,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只能使后人复哀后人了。悲夫!
  四、 郑袖——狐媚惑主的可恨!
  在放走张仪一事上,可恨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人是一介女流郑袖。张仪不愧为行走于庙堂的高手,他之所以胆敢二次入楚,是因为他吃透了楚怀王这个昏庸之君,对楚的政权内幕,早已了如指掌。同时,他还深谙官场办事的另一条重要的秘密通道——女人,那些“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郑袖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只要肯花银子,她就可以成为我张仪的护身符。如此成竹在胸,何惧之有?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楚怀王宠幸郑袖,听信郑袖而放走张仪一事,语焉不详,只“楚怀王听信郑袖,复释去张仪”寥寥几字,个中细节,资治通鉴详载如下:
  楚王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读史不只是了解历史,仅就普通人而言,也应以史为鉴。现实虽已是文明社会、民主政治,但人人都有各种复杂的交际,应该也能从历史中学习一些识人辨理、应变决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序[M].济南: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1.
  [2]梁衡.大有大无周恩来.人民网.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2018.
  作者简介:
  王生军,甘肃省白银市,景泰二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3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