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而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对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充实课堂内容,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法治教学效果,拓展法治实践,提升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想品德;研究;培养;法治素养
  一、 引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整合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基于中学生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国家、社会、个人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学生要学会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权益。因此,要挖掘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开发学科活动,为培养中学生法治素养创造立体氛围。
  二、 充实课堂内容,提升学生法治意识
  中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提高,不仅要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运用能力的提高等。现有教材中,鉴于学科知识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法律知识点的教学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有的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没有法律相关内容的教学,直到七年级下册才“走进法治天地”。这样的安排,笔者认为虽然符合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要求,但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因为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开始听到或接触到法律,这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也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法律知识的铺垫,为今后几年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和能力。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道德、心理健康、国情等方面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补充法律知识的学习,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法治素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二课《学习新天地》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理解学习对每一个人以及国家的重要性,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学习不仅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更是未成年学生的法定义务。从国家法律层面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补充,在整个思想品德课程中随处可以挖掘,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时时讲法治,对长远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十分有益,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法治学习效果
  (一) 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方式,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法治学习的效果。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当碰到生活难题时,怎么样去正确处理,体现了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通过一定的前期铺垫和指导,可以把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或经历过的事件,简略地搬进课堂,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校园欺凌时有发生,到底是违法还是违纪?当我们碰到校园欺凌是该沉默还是爆发?在超市购物出来,门口的报警装置响了,保安要求搜身,并强迫学生脱下衣服接受检查,我们该怎么办等等,这样的情境是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来源于生活表演的难度也不大。当类似的情境在课堂再现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不管对错与否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让其他学生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教师做好引导和鼓励,一个个贴近学生实际又符合法律规定的解决方案脱颖而出。这样的情境运用在法治教学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法律条文的规定,还让学生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对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至关重要。
  (二) 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对感兴趣的材料记忆较好,不感兴趣的材料记忆较差,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事实上单一的课堂讲学的效果并不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实物资源、音像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而现代化的教學设备使这一切变成了可能。在讲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知识点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大,因为宪法虽是国家的母法,但她规定的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不是学生日常碰到的具体小问题,对于初中生实际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也比较枯燥无味。现在可以利用教室里多媒体黑板连接网络,直播或录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投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实况要点,让学生结合知识点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修改程序是怎样的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宪法的崇高地位,增强宪法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在初中生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地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法治学习的效果。
  四、 拓展法治实践,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重点在于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知法懂法是前提,守法用法才是目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地方陆续新建法治教育基地,更多的司法行政机关也逐渐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为我们一线教师带领学生拓展法治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 现场庭审
  法律是神圣的,法庭是庄严的,通过法院到学校现场庭审或利用法院开放日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都是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直接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法治践行的能力。感受这种现场庭审的氛围,比模拟法庭来得更强烈更生动,通过国徽、法官、法警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法律的威信,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官代表国家宣判,是坚持依法治国的体现,对那些违法犯罪者进行严惩,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促使每一个人自我反省、自我审查,对照法律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二) 青春期法治微课堂——女生微课堂
  初中女生正处于青春期,既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又面临现实生活和网络中诸多的诱惑,拓宽女生的视野,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法治实践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邀请司法、卫生、妇女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成为法治辅导员,重点讲解预防未成年人不法侵害的法律条文。经过调查,针对女性不法侵害的案件60%以上来自于熟人作案,通过女生微课堂,用生动的案例教育学生要学会正确的异性交往方式,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获取不义之财,为预防不法侵害筑起一条坚实的防线。当不幸遭遇不法侵害时,更要鼓足勇气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拓展类似这样的法治实践课堂,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可以更好地对特殊群体进行教育和保护,维护法治的公平正义。
  (三) 戒毒所现场教学
  思想品德与法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仍然客观存在,让初中生懂法守法、珍爱生命,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拓展法治实践时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让戒毒人员现身说法,熟知毒品的类型和巨大危害,了解国家法律对毒品的打击力度,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从另一个角度警示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戒毒所的现场教学,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明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面临着各种诱惑和罪恶,我们要增强自律意识,提高法治观念,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五、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法懂法更要守法护法,用法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体验和法治实践是重要的法治学习方式,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拓展法治实践,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也取得一点阶段性成果。在日后的教学中,继续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加强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彭艳.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三)[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2]宋继祖.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52.
  [3]李圣德.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7):80-82.
  作者簡介:汤建彬,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建宁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0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