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新周

  摘 要: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生理原因,适应社会能力较差,长大后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弱。儿童阶段通过个案分析科学训练,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力有针对性地加以干预,帮助智障儿童制定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引导智障儿童走出封闭的小圈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G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68-02
  有资料表明,智障儿童在长大后,很多人的工作、婚姻、生活等状况都不尽如人意,他们或是找不到工作,或是婚姻出现状况甚至干脆找不到配偶,或是对生活丧失信心而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智障儿童培养和教育,使其长大后能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智障儿童及其心理特征综述
  智障儿童是智力障碍儿童的简称。传统观点认为,产生智力障碍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等。智障儿童一般分为轻度智障儿童、中度智障儿童和重度智障儿童,其所对应的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分别为“50-69”“25-49”和“<25”。智障是一种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缺陷,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激发其潜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有所改善。
  智障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注意力不够集中,也就是专注度不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二是语言发展能力弱,智力障碍往往伴随着语言障碍,这导致智障儿童往往也是多重残疾儿童。三是抽象思维能力低,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认知能力差。四是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差,有些重度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五是具有刻板的行为和语言,情绪变化较快,情绪不容易稳定下来。
  二、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较差的原因分析
  由于智力缺陷所带来的思维和心理障碍,智障儿童很难掌握精深、系统的文化知识。但很多智障儿童可在学校学得一技之长从事各种劳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以此获取保证自己生活或交际所需的报酬。
  学校常常出于安全考虑和对智障儿童思想单纯、易受外界影响的担忧,不提倡他们随便走出校门。他们生活在同样有智力障碍的人群中,孤立于社会大家庭之外,容易养成依赖、消极、易受挫折、缺乏自制力等行为习惯。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智障儿童处于半封闭状态,与现实社会脱节,这些会给他们带来终身影响。在思想品德和生活常识教育方面,简单的正面教育和理论说教会导致智障儿童社会心理的表面化和单纯化,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不到社会竞争的严峻,更意识不到未来可能面临的艰辛和困难。所以,当他们踏入社会,一旦遇到困难,极易产生畏惧和悲观心理,容易引发一些错误的行为。
  三、智障儿童X社会适应力个案分析
  智障儿童X基本情况简要说明:智障儿童X,14岁,男,七年级就读,中度智力障碍,城市社区儿童。
  社会适应能力评估:该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弱,学习不专注,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喜欢独处,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对家人和老师都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对父母的管教逆反,对老师的教育不听从。
  干预措施:(1)正强化:运用正强化策略矫正其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的毛病,强化措施多样化,强化时间长期化。(2)活动干预:通过采取各项措施让X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做游戏,让X走近父母和教师,感受家庭溫暖和老师的关爱。(3)小脑平衡训练:通过训练增强其体质和身体协调能力。(4)家校共育:和家庭一起制订社会适应能力个别训练计划,让X走进社会,走进人群。通过微信、QQ、电话以及家访等多种形式,保持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实现家校共育。
  干预效果:社会适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家长较为满意。
  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
  一些教育者认为社会适应能力不属于智障教育范畴,在智障儿童踏入社会工作以后,会自然形成适应能力。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智障儿童知识面窄,思维机械,与常人交流受到极大限制,加之情感、意志方面薄弱,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又缺乏管理这方面人员的经验和耐心,所以,智障儿童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常得不到深入的解决,智障儿童的“适应”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也不能形成能力。当然,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也不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但笔者认为教育者应打破封闭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为智障儿童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进行一些适应性行为和心理保健方面的训练则是现实的可行的,这些训练应包括以下内容:(1)在假期和课余时间,让智障孩子走出去,到商店、工地、集市中认识生活和社会(告诉他们这也许是他们今后工作的地方),鼓励他们旅游、帮工,搞社会服务,多和正常人交流。(2)在各种活动中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使其遵守各种环境中的规范和纪律,形成时间观念和安全意识,学会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救护和保护措施,如烫伤、休克、电线短路时怎么办等。(3)在生活中注意培养智障儿童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如做饭、接待客人、购买衣物、看病、乘车、问路、求助、赴宴等。(4)青春期心理与生理保健。知道与异性交往的原则和界限,由此形成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明确自己对他人、社会、家庭所承担的责任。(5)让智障孩子知道自己和正常人相比在智力、思维、职业、交际等诸方面的差距。(6)尽可能多地讨论今后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力,培养合作意识,鼓励智障儿童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努力进取。(7)现实生活教育。通过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让智障孩子知道生活中的艰辛和复杂,使其有思想准备面对压力和失败。(8)交往和娱乐。学会放松自己,发泄苦闷情绪,保持稳定、乐观的心理状态。(9)加强职业培训。让每个智障孩子都有机会尽可能多地试一试不同的技术操作,发现其能力和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朝这些方面发展。上述九项内容不是孤立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与管理之中。
  五、结语
  综上,教师要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适应力差的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制定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科学地加以干预、训练,帮助智障儿童融入社会大家庭。目前,国内尚无成形经验,教育者应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可以肯定,在这方面只要迈出一步,对智障儿童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俊卿.关于智障儿童社会能力培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3(04).
  [2]赵光弟.智障儿童社会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3]仰惠茹.家庭亲密度、父母教养方式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张新周(1975-),男,山东新泰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和康复训练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5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