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开展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邵网萍

   【关键词】问题驱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问题;新思维;新系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68-02
   用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是当下广大一线教师最常用的数学教学策略之一。但有些教师在进行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时往往只重视问题驱动外在的形,如设计的问题随意性太大,有时候想到什么问题就随口说出来,也不去思考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不去深究它到底能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表面上的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非但不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相反,还会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带入误区。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五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初步谈谈怎么来有效地开展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
   一、立足学生已有经验,设计新问题
   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学生的数学前经验作为其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将很难掌握新知识。在问题驱动式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前经验提出问题,让问题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学生顺利经由旧知走向新知学习。如教学伊始,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红的爸爸、妈妈、姐姐一起为小红过生日,在吃蛋糕时,爸爸把小红的生日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小红吃了蛋糕的 ,姐姐吃了蛋糕的 ,而爸爸与妈妈分别吃了蛋糕的 。让学生思考:爸爸与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红与姐姐呢?他们一家人把蛋糕分完了吗?小红比姐姐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上述情境一共设置了三个层面的问题,计算爸爸与妈妈一共吃了生日蛋糕的几分之几是同分母加法,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点。计算小红与姐姐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是异分母加法,是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看到这两个分数,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发现 就是 ,而 就是 ,还有些学生可能就会想到可以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二、引导学生具身操作,培育新思维
   让学生在具身操作中丰富知识表象、建构知识模型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一来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二来可以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观察,从而促进学生在习得新知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如教学时,笔者以课件展示了如前所述的情境,并重点呈现一个被平均分成12份的蛋糕。接着安排了一个折纸活动,给学生每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动手平均折成12份,然后把题目中的分数用红笔画出来,并自主去探究 + 的计算方法。学生研究之后,笔者提出问题:你们是怎样探究的?
   生1:我折纸后发现, 的蛋糕有6份, 的蛋糕有4份,加起来就是10份,也就是 ,化简之后就是 。
   生2:我折完之后发现, 就是整个蛋糕的 , 就是整个蛋糕的 ,所以 + = + = = 。
   师:真好!大家看这道算式,它是把什么分数转化成了什么分数来计算的?
   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
   师:这一步,我们可以称作什么?
   生:通分。
   师:那大家说一说,解答异分母分数加法时,第一步应该先做什么?
   生: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这块生日蛋糕吃完了吗?可以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也可以在自己的折纸上画一画。
   生:吃完了,因为 + + + = + + + = =1,也就是一整块蛋糕被分完了。
   师:真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解答课本上的练习题。注意,要先通分哟。
   …………
   引导学生折纸,并把 、 、 画出来,有助于学生迅速发现 就是 , 就是 ,自然就会想到二者相加就是 ,这就为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法则以及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奠定了基础。
   三、紧密关联新旧知识,形成新系统
   教师教学时应破除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的思维,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视角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把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如课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请你说一说,整数加减是如何计算的?小数加减是如何计算的?分数加减又是如何计算的?如此,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就会明确,整数加减的关键是数位对齐,小数加减的关键是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的关键是通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既巩固了新知,又与旧知建立起了联系,从而建构起了新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
   總之,问题驱动式数学课堂是一个探究型的课堂,教师要以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2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