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福周 王伟

  摘 要:新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此背景下,如何实施教学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开展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显得意义深刻。文章阐述了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开发与实施该课程时,应着力凸显“四性”:趣味性、人文性、应用性、思想性,呈现凸显“四性”的教学案例,并将其作为开发与实施高中数学文化类课程的参考。
  关键词:数学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数学任务
  一、 校本课程“数学文化”研究缘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導把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当前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数学文化缺失的现象,因此开发与实施高品质的“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价值。鉴于这样的认识和考量,近年来,笔者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情,在高中阶段进行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数学文化”的实践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实践与思考整理成文,敬请同行指正。
  二、 着力凸显“四性”,构建精品课程
  (一)趣味性:引人入胜,品味数学之趣
  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抽象乏味,并无趣味可言。因此作为校本课程的数学文化课,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品味数学之趣,以数学之趣引人入胜,激发求知之欲。
  以“漫话解析几何”为例,笔者将守株待兔、笛卡尔之梦、蜘蛛网轶闻、爱心曲线和数学情书等5个饶有趣味的文化素材串联成章,学生无不觉得数学有趣,陶醉其中。
  以“常数传奇”为例,在讲圆周率π时,笔者以一则故事引出一段谐音妙语收尾:“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耳吃酒(3279)。”稍等片刻,笔者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圆周率,话音刚落,就有学生站起来迅速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引发全体学生的喝彩。
  (二)人文性:超越时空,经历数学之旅
  追求文理交融、贯通数学古今是数学文化课的内在追求。数学史是数学文化课的重要载体,通过引领学生超越时空疆界,经历数学之旅,体悟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以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以“常数传奇”为例,在研究自然常数e时,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走近数学大师欧拉,学习了解“数学英雄”欧拉不平凡的生平和贡献,之后教师以欧拉身残志坚、百折不饶的精神激励学生发扬学校所倡导的求进精神,珍惜大好青春,不断奋发求进。
  (三)应用性:探因析理,认识数学之用
  “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很难对数学感兴趣,只能是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数学教育。事实上,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数学和数学文化”为例,在谈到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文化时,通过“企业招工中的数学问题”“巧用方程思想解决3根导线的问题”“作为数学教授的大学校长”等案例展现“唯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和沉思。
  以“数据与人生设计”为例,教学流程如下:先从生活在大数据时代说起,继而感受身边的数据“谎言”,包括“骗人”的平均数、“蒙人”的绝对数、“虚幻”的相对数;再以语言学字频研究和二战史实为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最后以案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和选举悖论结尾,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纵观整个教学流程,以数学应用为主线,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统计学的广泛应用。
  (四)思想性:追根求源,领悟数学之魂
  数学文化课不能脱离数学谈文化,仍要凸显课堂的“数学味”,着力提升数学素养。通过精心设计本真问题驱动学生火热的思考,追根求源,领悟数学知识背后内隐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
  以“走进无穷的世界”为例,笔者的设计融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的阅读材料,从教师点名时对应思想的应用谈起,再到古人朴素的对应思想,继而自然地将对应思想引入到无限的世界。
  以“不可思议的无理数”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从勾股定理说起;2)万物皆数学说;3)无理数的发现;4)第一次数学危机(西方数、形分离,中国却有截然不同的处理);5)数系的扩张和危机的解决,感受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6)强大的反证法。在“无理数的发现”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运用反证法证明无理数,在“强大的反证法”环节,再次回归、研究反证法,感受、理解、运用反证法,体现了浓厚的“数学味”。
  三、 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案例——“走进无限的世界”
  教学目标感悟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经历对若干悖论和问题的思考,了解从有限到无限的质变,深化对集合和对应思想的理解;发展数学抽象、创新思维等数学素养;培育数学探究、数学阅读的兴趣。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无限:从感知到证明
  著名数学家外尔曾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可是人的感知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日常接触的数字也是有限的,如何能感觉到无限的存在?但确实也有人感到了无限:中国古代《庄子》: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一条短短的线段由无数多个点(原子)构成。
  问题1:证明有无限多个正整数。
  探究1:尝试证明有无限多个素数。
  设计意图以数学名言和日常生活的思考引入课题,凸显人文性,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无限的世界。再通过无限问题的反证法证明,初步理解反证法,感悟数学证明的应用性。
  (二)嬗变:从有限到无限
  阿基米德与乌龟赛跑的故事: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传说中跑得很快的神,芝诺却称他可以证明: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阿基米德永远追不上乌龟。
  伽利略的困惑平方数集{1,4,9,…,n2,…}是正整数集的真子集,但伽利略知道平方数集中元素个数并不比正整数少。你能给出解释吗?   问题2:两集合一一对应,推出两集合的元素个数相等;“部分小于全体”,推出两集合的元素个数不相等,形成悖论。该怎么解释这个悖论?
  教师引导教室里有50个座位,教师走进教室,看到坐满了人,无需点名便知听课人数为50。因为每个人坐一个座位,每个座位都坐一个人,两者一一对应,从而听课人数与座位数相等。远古时代,人类还不会记数。比如养了7只羊,但是羊少了却能及时发现,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可以用石头与羊对应,一个石头对应一只羊,如果不能一一对应,则说明羊少了。
  反思小结在有限集中,部分总是小于全体(《几何原本》中的公理);在无限集中,部分可以等于全体(无限的本质)。
  设计意图以两个饶有趣味性和人文性的悖论引发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再从最朴素的简单事实出发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用对应思想看问题,初步小结出有限与无限的本质区别,凸显数学文化的思想性。
  (三)革命:从初等数學到高等数学
  建立联系从有限到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存在诸多重大区别,那么两者是否有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如(1)数学归纳法;(2)极限:通过有限的方法,描述无限的过程;(3)无穷级数:通过有限的步骤,求出无限次运算的结果。
  希尔伯特旅馆一个拥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并已客满。对于下列3种情形,旅馆主人能否安排客人都住进旅馆(“无限个房间”“客满”分别是什么意思)?
  1. 若客满后又来了1个客人;
  2. 若客满后又来了1个旅游团,且该旅游团有无穷多个客人;
  3. 若客满后又来了1万个旅游团,且每个旅游团都有无穷多个客人。
  设计意图从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再回归到两者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凸显数学文化的趣味性和思想性。最后以希尔伯特旅馆问题作为趣味思考题结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抽象、学会思考。
  四、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一)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书本教材,所以在发展校本课程时优先考虑到的就是编写教材。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学校直接把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建设定义为编写教材,但其实高中数学校本课程不只是编写教材。只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而产生的更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校本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延伸。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对生活有帮助、对未来有规划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有些教师并没有完全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他们认为只要编写一套全新的课程,概念的教材就可以完成任务。但事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建设是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分析,从而针对本校学生编制的一套教学方法,它是所有教师一起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还可以让教师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更让学生得到帮助。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认真负责,才能编写出良好的校本课程。
  五、 提升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
  (一)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加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在解决数学问题上,产生浓厚的兴趣,由简入深,扎实基础。
  (二)学生的参与程度
  平时遇到问题难题时,学生在教师的号召下,深悟题目,寻找方法让学生在解题后能够找到优越感、成就感,体会数学问题的震撼,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答案,学生只是一味听教师讲课,可能思维上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不仅是教师的主场,更需要学生的配合,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师的创新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寻找学生有价值的共性,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个人展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而是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提高学习素养。培养思维感情,不止把教学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上升到创新,让学生学以致用,养成习惯,对培养核心素养形成基础的思维。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校本课程,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能够独立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日常所遇到的难题,同时核心素养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建设。并配合建设校本工作,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创新教研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更高效率的学习氛围。同时,较好的校本课程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燕,朱哲.让理性的数学课堂开出感性之花:浅谈数学文化在函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研(数学),2017(9):7-9.
  [2]单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5.
  作者简介:
  吴福周,王伟,江西省景德镇市,江西省乐平中学。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8PTZD0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71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