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手工活动中的应用探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邢永玲

   摘 要:幼儿园教育应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将民俗文化应用于手工活动能促进幼儿实践能力和情感发展,使本土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文章分析民俗文化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阐述当前教学中应用民俗文化的策略,强调家园协作、渗透地方文化、运用多样材料、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性。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幼儿教育;手工活动;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1-0104-02
  手工活动是幼儿发挥想象力、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手工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要求,可以培养幼儿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向幼儿渗透民俗文化,创设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环境,强化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知。本文对如何应用民俗文化丰富幼儿手工活动进行初步探讨。
  一、 民俗文化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使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家乡为自豪。比如武威市有“中国葡萄酒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等美称。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民俗文化,加强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2.规范幼儿言行
   民俗文化是传承而来的,又在生活中相传相续,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吃年夜饭的习俗体现家庭和睦、清明祭祖体现尊老敬祖等。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民俗能向幼儿渗透生活习俗知识,让幼儿感受家乡习俗,同时帮助幼儿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
   3.提高审美素养
   民俗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是装扮生活、丰富审美体验的重要元素。向幼儿渗透民俗文化能够促进幼儿的审美素养发展,让幼儿在欣赏作品、观察生活、动手实践中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比如在剪纸、刺绣等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颜色、构图、主题,先欣赏再创作,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 幼儿手工活动中应用本土民俗文化的策略
   1.家园协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民俗文化常常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幼儿的身边,也存在于家长们的记忆中。幼儿园可组织亲子活动,或展示幼儿家长制作的面点、剪纸、刺绣等作品,发动家长的力量来提高民俗文化活动质量。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幼儿接触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比如在组织大班幼儿剪纸前,教师可提前征集家长们的作品。通过展示家长的作品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去认真观察作品的内容,拉近幼儿与剪纸艺术的距离。当家长展示出一个以“春”为主题的作品时,教师可邀请家长介绍作品的构思、制作过程,接着向幼儿讲解“春”字的寓意,使幼儿对这幅作品有比较清晰的了解。通过欣赏贴近生活的民俗作品,幼儿会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也能尝试着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研究,用自己的双手创作有趣的剪纸作品。
   邀请家长参与手工活动能提高活动质量,使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活跃,也能加深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印象。借助于家庭的力量,幼儿园可以更好地宣传民俗文化,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加強地方文化渗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民俗文化来源于民间,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产物,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因此,民俗文化也是渗透地方文化的载体,对幼儿情感发展有积极作用。开展手工活动时,教师要介绍民俗作品的特征,阐述作品传达的精神,让幼儿学会欣赏作品,能品味出作品的美。比如开展以“春节舞社火”为主题的手工活动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知道为什么有舞社火这种传统,人们在活动中有怎样的情绪,以及何时开展这种活动。普及相关知识后,教师再组织幼儿用制作手偶的方式演绎舞社火的场景,让幼儿从创作中感受到表演带给人的喜悦。教师可以展示几个经典的表演画面,让幼儿亲自绘制手偶,最后大家一起带着自己的手偶参与表演,体会“舞社火”的快乐。
   民俗文化能反映出本地人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价值观等,通过手工活动幼儿能感受各种节日氛围,这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比如,在宣传端午插柳、戴花绳、中秋献月等习俗时,也要进行文化渗透和德育渗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
   3.准备多样材料,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教师要为手工活动准备充足多样的材料,除了日常手工活动中用到的彩纸、画笔、胶棒外,还可以到大自然中收集材料。丰富多样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使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俗文化气息,制作出别具特色的手工作品。教师要善于发现手工活动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各种手工创作培养幼儿自主意识,使幼儿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创作,促进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比如在以“葡萄”为主题的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需要提前为幼儿准备饮料瓶盖、毛线、紫色卡纸、小树枝、石头、画笔等材料,这样幼儿可以在石头上绘制葡萄,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瓶盖粘贴出葡萄造型。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向幼儿渗透武威市是“中国葡萄酒城”的相关知识,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在创作中饱含热情。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选择简单易操作、方便收集的材料,这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也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组织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手工活动时,教师应尽量选择常见的、材料天然无污染的材料,以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会将在园内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家庭环境中,使家长看到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这有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4.科学评价,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教师评语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创造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手工活动质量就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要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发展,鼓励幼儿多动手、多思考,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教师的评价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同时避免频繁使用“好”“很好”等简单的形容词进行评价,要指出具体的优点,并巧妙地提出建议,让幼儿有所领悟和提高。比如在组织大班幼儿做面点时,教师要随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小军做的小刺猬真可爱,你能想到用红豆做小眼睛,真有创意啊!”除了教师点评,也可以让幼儿互评,通过选出最受欢迎作品的方式激发幼儿进取心,使幼儿对面点制作产生兴趣。邀请幼儿评价作品能促使其认真思考手工作品的优点,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幼儿只有进行过思考和实践才能使民俗文化深入内心,了解本土文化,从而热爱家乡文化。
   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的话语能激发幼儿的进取心,科学的评价能为幼儿的发展指出正确方向。手工活动中的评价要遵循激励原则,应让幼儿感受到被肯定的成就感,也能让幼儿找到改进不足的方法。教师可从创意、态度、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民俗文化和手工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在生活中开动脑筋,动手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应用民俗文化能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这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深挖本土民俗文化,向幼儿展示文化内涵,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要注重家园协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地方文化渗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准备多样材料,促进幼儿自主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马景霞.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学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
  [2]柳琳.挖掘乡镇生活元素,开展多元美术教育[J].文教资料,2018(08).
  [3]何静.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5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