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杰超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创新模式的应用,遵循创新性的基本原则,满足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育工作根本需求。为此,可以通过分析新高考的情况、研究目前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驱动法、创新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创新模式的建议,旨在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
  一、 引言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创新教学模式和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较为真实的教学情景,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工作高效化开展,提升整体的教育工作有效性。
  二、 新高考分析
  对于新高考而言,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导致教师与家长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单纯要求学生提高考试分数,虽然教师和家长之间有着共同的良好的出发点,但是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导致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不良影响。且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增加学习和心理的负担,尤其是一些学生有严重的偏科问题,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合理性,对各方面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会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教育界推行和实施新高考的过程中,会带来很多的格局变化,招生录取机制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生改变,也就是采用自主性与综合性的招生形势,其中自主招生就是结合统一高考的形式,设置招生名额的比例,在高校考试的过程中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能的毕业生,设置一些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在综合招生的过程中,录取依据是利用60%的高考成绩与30%的综合素养评价和10%的学习成绩组合在一起。总体来讲,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属于高校结合自主综合测试成绩、按照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信息等所设置,和原本的高考模式不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较为重视。
  三、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问题
  目前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很多教学问题,不能确保整体物理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满足新高考对教学工作的要求。首先,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味结合自身的思路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难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长期下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不能确保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其次,教学工作中如果不能采用有效措施、科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思维与创造性素养,缺乏实践操作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工作机制,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导致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难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对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创新素养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不能与新高考的要求相互符合。最后,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尚未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需求、综合素养的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各方面的物理教育指导工作高效化开展,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难以满足新高考下的人才培养根本要求。
  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
  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教学创新模式,遵循创新性的教学原则,确保物理教学的高效化开展。
  (一)创建情景创新模式
  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创建情景创新模式,重点调动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合理设置物理实验活动,利用生动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情景中引入物理知识和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集中、专注学习物理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促使综合素养良好发展。
  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课程之前,可以为学生设置较为简单的实验“指南针在有磁铁和没有磁铁情况下的反应”“磁性材料的应用”,在这些实验中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磁场”的特点,了解不同情况下磁场的具体特点与规律,学生在实验操作期间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激励,要求学生自主研究相关的“磁场”,在常见情景模式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的材料进行“磁场”的实验,自主研究不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影响,培养学生物理知识记忆能力、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综合能力良好发展,满足新高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系统化开展相关的情景教学工作,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增强创新素养和创造能力,使得学生成为新高考背景下优秀人才,确保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全面创新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
  (二)利用创新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价值动力
  从学生的学习发展的情况来看,举动、说话等都是由情感支配,尤其在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情感迁移,有着惰性,在此情况下,高中物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全面讲解物理学家的知识、物理学史的知识、物理思想的知识等,全面进行思政品德教育,探索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价值动力,使得学生在价值动力的作用下可以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第二定律》知识时,可以为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牛顿的事迹,引导学生对牛顿所研究的物理定律形成准确的理解,使得学生对牛顿的刻苦研究和辛勤实验的良好精神形成深入的理解,了解到物理学家的荣誉还有成就都是辛勤付出的回报,产生情感的共鳴,将这些价值动力迁移到学习物理知识方面,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打造较为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此期间还需注意,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在提升物理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满足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求,借助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价值动力,确保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采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需求开始增加,尤其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传统的物理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需求,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情况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物理教学资源,优化相关的教学模式,生动化呈现抽象性、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增强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果,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的物理教育工作水平,符合新高考的基本要求。
  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五节《焦耳定律》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电流的热效应的图片视频,通过慢动作播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演示电流热效应的原理,使得学生全面理解和学习物理概念知识,掌握实验的原理,简化抽象的知识,提升对知识的学习效果与水平。教师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之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研究相关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满足新高考要求的情況下,培养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综合水平。
  (四)采用问题驱动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问题驱动的形式创建现代教学机制和体系,在互动性问题与拓展性问题的支持下,打造良好的教学系统,使得学生可以全面学习物理知识,不断增强整体的物理教学工作有效性,保证在问题驱动下增强学生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动力,提升物理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断优化各方面的教学工作模式,确保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思维、创造性素养,形成良好的物理教学工作系统,创设相应的问题驱动创新教学模式。
  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曲线运动的原理是什么?”“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曲线运动的呢?”,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分析,研究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东西的运动属于曲线运动,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曲线运动的探究,掌握具体的物理原理,这样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可以形成正确观念意识,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习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新高考的要求,还能提升整体的物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创新工作目的。
  五、 结语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创新相关的教学模式,积极创设真实情景,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有效创新相关的教学模式,符合新高考的教育要求。且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新教学法等,深入化创建完善的物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新高考下的综合素养与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白会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刍探[J].成才之路,2020,22(6):46-47.
  [2]郑福生.新高考下农村高中物理分层教学浅析[J].教师,2020,22(10):91-92.
  [3]盛敏超.浅谈新高考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J].考试周刊,2020,34(32):119-120.
  [4]李正吉,王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9):67-69.
  [5]余秋美.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4(8):60-89.
  [6]杨文红.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思考[J].读与写,2020,17(23):217-220.
  作者简介:
  李杰超,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5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