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交流也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印雪梅

  数学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内心的想法,并在倾听他人的思路时受到启发,然后产生新的想法,这样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交流。在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智慧的种子会悄然萌发,创新的火花也会不期而遇。数学课上把交流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数学课堂就会精彩纷呈!
  
  一、打开窗口交流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式、课堂反应上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的不同需要有所把握,避免纯知识的要求遏制学生感性交流的渴望。在发表意见时,要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当个别学生胆小或自卑,羞于启齿时,要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缺点有利于进步;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教师则要友善提醒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并且只有自己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和思维的发展。
  
  二、搭建交流平台
  
  课堂交流最有思维深度、最有对话价值的交流主要还是在知识探究阶段。这时的课堂交流能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生成与否。例如《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中,先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自制的七巧板,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有几种图形?每一种图形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尝试拼搭。对同一图形,如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能拼出几种图形?并分小组填写实验记录。这样各小组学生分组合作,有的拼摆,有的记录,最后对实验记录进行观察、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对能创造性地拼出有趣图形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场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如在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例2时,鼓励学生尝试根据摘录的条件做一做,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有的学生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思考:还剩52张→要回30张→还回去24张→原有58张;有的学生这样说:又收集的比送给小军的少6张,现在比原来少6张,原来有52+6=58张。一些学生对第二种思路一时难以理解,但通过交流,学生又借鉴了第一种思路的思考方法,有的同学这样来解释;小明又收集了24张,但送给了小军30张,也就是说把收集的送给小军还不够,需要再拿出自己原有的6张送给小军,这样还剩下52张。倒过来想,把给小军的6张要回来,就得到原来的张数:52+6=58张。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融合了两种思路的解释使一些本来有障碍的学生豁然开朗,思考中的困难迎刃而解。
  
  四、把握交点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质疑点”,这中间,不乏一些耀眼的“亮点”,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点”。当“争论点”来的时候,教师对问题方向的把握、学生对交流主题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交流的交点,在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对话中对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例1时,对于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去铺边长6厘米和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正好可以铺满的问题,学生就产生了争论:有的学生认为,用以往学习过的正方形的面积除以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来判断,结果是整数就可以正好铺满;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具体应该考虑到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是否是倍数关系的问题;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动手铺一铺……这时,教师对这场争论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考虑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这道例题安排的目的,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正好铺满是什么意思?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是正好铺满呢?经过再次思考和讨论,学生自然就把思维的重点移向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是否是倍数关系这个方向了。这场争论,统一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当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台上时,接下来的探究才有了共同的起点,交流和对话才有了思维环境的保障。
  数学课上的交流也许不是妙语如珠,但在看似平实的环境中,流淌着学生思考的智慧,充满着接纳的勇气,洋溢着新知生成的喜悦……这样的交流,不也是最精彩的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城南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5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