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玲

  海明威的小说向来以“电报体”著称,因此,《桥边的老人》这篇短篇小说也就具有言简义丰、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以及不疾不徐、不瘟不火的叙述风格。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小说中大量使用的隐喻手法。隐喻是一种隐藏的比喻,是指将意义由某一事物转移至另一事物,在两个好像无关的事物上所制造的转义。从更深层面上说,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钢丝边眼镜
  小说开头就交代“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后来再次提到“钢丝边眼镜”,在惜墨如金的海明威笔下,这一意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实际上,“钢”给人以坚硬刚强的感觉。这一方面是老人不避炮火、无畏兵燹的性格的折射,另一方面却也是老人辗转于炮火之下、无力苟全性命于乱世、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动物的一种反射。这个意象,使得小说开始就有意在言外的隐喻色彩。
  2.浮桥
  浮桥的这边是逃离战争的平民,那边是即将燃起的战火;这边是为期短暂的和平,那边是兵连祸结的死伤。于是,桥成了一种过渡,一种逃离的手段。然而,这座桥是“浮”桥。因此这逃离的手段显得那样不牢靠,那样容易受到摧残。事实上,历时三年的西班牙内战最终以反动的佛郎哥政权的胜利而告终,西班牙人民一直要忍受三十多年的专制集权,一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后,才最终得以摆脱佛郎哥政权的统治。浮桥成为脆弱而短暂的象征。
  3.山羊和鸽子
  老人和山羊、鸽子互为镜像,也就是说,老人和山羊、鸽子相互映射出对方的命运。山羊是温驯、驯服的代名词,是上帝恩宠的见证;鸽子衔着橄榄枝,向人们传播和平、希望的信息。然而,美好的东西总是显得那样脆弱,那样不堪一击。老人热爱和平,远离政治,与心爱的动物朝夕相处,享受温馨的家居生活,也就于愿足矣。但战争不管这些,甚至可以说战争以毁掉和平与希望为乐事。战争的面孔越是狰狞恐怖,和平的鸽子越是美好苦弱,“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越是得到凸显。
  4.复活节
  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复活节。复活节的礼拜天,本来是信仰坚定诚笃、精神皈依净化的日子,本来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时刻,本来是光明战胜黑暗的契机。但这一天却是“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的一天,是人性中的黑暗力量试图阻挡人性复活的严重时刻。尽管小说中写到由于“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而“这一点”“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但“这一点”却是那样虚幻。尤其是西班牙人民后来遭受法西斯独裁三十多年的蹂躏,更是让人惊骇于暗黑魔兽的强大。于此可见,人性的复活是多么艰难。命悬一线的人性复活却也是那样强韧, 西班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摆脱专制统治、走上民主化道路就是明证。复活节既是宗教节日,也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见证。这正是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所反映出来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集中展示,隐喻手法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部分。正是因为使用了隐喻的手法,海明威的小说也就有了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从而具备了丰富复杂而内敛节制的艺术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85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