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红霞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民主、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师生的课堂对话应该是无拘无束、自由开放的,双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在对话的外化、冲突与融合中,趋向多元互补,生成创新,他们在语文课堂对话中生成的心灵之约,最终将走向共通、共享。
  一 对话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适当超越文本
  对话的话题是从文本中来的,对话不能抛离文本主题、文本价值,随意发挥,无限衍义。在对话教学中,对话话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老师的言语是可以预设的,但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以后,很可能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随意性生成话题,游离于主题之外,就使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拨乱反正”,使学生的话题思路沿着文本价值的方向发展。
  超越文本,与立足于文本并不矛盾。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方面受文本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的接受文本的内容,而是自觉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完全束缚于文本的对话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潭,不能生成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的探究性解读,所以对话要超越文本。如教学《理想的风筝》,对于刘老师的自信、乐观、热爱生活,孩子们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有所感悟,但不深刻。适时插入作者苏叔阳与癌症作斗争的一段图文并茂的资料,话题拓展到与作者的对话看似离题,其实等于把刘老师的形象通过他的学生苏叔阳展示了出来,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深刻。
  二 对话教学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请看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生:因为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生:因为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生:他在狱中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师:他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他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史书还没有写完。
  生:他想到自己如果就这样死了,就比鸿毛还轻。
  师:出示句子“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指什么?
  生:为人类做出贡献而牺牲。
  生:壮烈地死,成为一名英雄。
  师: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个信念是什么?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把写《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
  生:司马迁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勤奋”两字,放弃了很多睡眠时间一直写书到三更半夜。
  生:飘雪的冬季,司马迁的手被冻僵了,他就哈一口气,继续开始编写。
  生:白天,他坐在草堆铺成的席上,靠窗外透进的几丝光亮照着写书,夜晚点着桌上的油灯写书。身旁堆了一叠竹简,送来的饭菜放在一旁,几乎没有吃过,水偶尔喝一些。
  师: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司马迁。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读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表现出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平等参与、对话各方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领悟。(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片段其中的问题之一是:是什么使司马迁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之二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教师的提问没有给学生设置障碍、束缚,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这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片段中,学生对司马迁的想法、做法,都是自己主动进入文本后获得的。在想象课文空白处“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节”,学生选择了不同的环境来说话,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三 有效对话需激活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有效对话要捍卫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如果只是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展开对话,那么其实还是让学生围绕着老师转。如果一个话题能引发学生质疑问难,那将是极其有效的。比如吉春亚老师执教的《纪昌学射》,当感到学生对纪昌的做法(躺在织布机下练眼力)有异议时,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设置话题“假如我们把纪昌请到现场,你有什么疑惑请教他”,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质疑的思路,学生在话题引导下,刨根问底,不留疑问。请看教学片段:
  师:纪昌的做法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出示纪昌的画像)假如我们把纪昌请到现场,你有什么疑惑请教他?
  生:纪昌,你干吗这样做呀?
  生:老师也没看见你练习,你干吗听他的话呀?
  生:纪昌,你这样练习太累了。
  生:练一会儿就可以了,你干吗要练两年呢?
  师:纪昌没有回答,再读读纪昌的做法,我们一定能从他的内心世界中感受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纪昌心想 。于是一回家就练习起来)
  生:纪昌心想:老师说的一定没错,我得照老师说的去做,回家就练习。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练眼力是最好的,坚持练习一定没有错!
  生:做学生的一定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我的老师这么有本事,我一定听他的教导。
  生:要学就要好好学,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不要想着偷懒,否则是无法取得好成绩。
  生:老师说的练眼力可能指的就是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我得好好练习。
  生:老师说的有道理,我以后要射的东西绝不是静止的,所以,练习的目标也不能是静止不动的,来回穿梭的梭子最好。
  生:要真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生:做事情没有恒心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练两年。(根据学生的理解适当板书:虚心、苦练基本功、毅力、决心)
  师:这就是纪昌,他拥有的是虚心、恒心、决心,所以听从老师的正确教导,苦练基本功。我们读出他的虚心、决心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能够设置话题让学生质疑问难,再由学生来解难答惑,他们的思考是积极的、主动的。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你的课堂类型属于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教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而在于他是否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经历,那么语文课堂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有效的,是立足长远的,更是令人向往的。
  〔责任编辑:高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067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