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美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数学课堂是如此的“热闹”。但是,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数学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哪去了?那么如何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活数学思考,凸显数学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当然的主角。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来激活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如,计算:12÷6+3.6÷6,1÷6+2÷6,学生能够很快地利用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出第一题的结果,但却被第二题难住了,这时教师问:第二题能用第一题的方法计算吗?为什么?那怎么办?通过问题情境制造了认知的冲突,使学生深深被吸引,快速投入到学习中来。又如,当学生说出1/6+2/6=3/6时,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小部分学生说:1/6+2/6=1/2,教师紧接着提出: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认知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师善于制造认知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激活数学思维。
   二、调整学习方式,散发数学味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让不同的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学生提供几组不同的圆锥和圆柱的容器供学生做实验:a.等底不等高;b.等高不等底;c.不等高不等底;d.等高等底,几个学具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实验,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果,由于结果是学生自己得出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比较牢固,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课中的数学味。
   三、提炼数学思想,品味数学味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其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被认为是构成“数学味”的核心要素。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材中大多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而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的各章节之中,或隐藏在课后的习题之中,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分析教材,吃透文本,尽力去挖掘知识能力背后所蕴涵的数学思想,然后把它巧妙地融入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体会,能静下心来品数学,通过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静静地品出数学的味道。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出用纸板做成的“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或用测绳绕圆一周,这种“变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教师肯定了这种测量方法,又提出问题:“如果要测量圆形湖泊的周长,能用滚动法和测绳法吗?”学生感到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新的探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再次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分别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实验操作,统计分析,比较归纳,学生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一规律,并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一过程,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提炼数学思想,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真正品味了数学味道。
   四、生活问题数学化,张扬数学味
  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在情境中或者练习环节中多提供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粉刷墙壁”的活动,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引导学生调查有关数据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要知道粉刷的面积、涂料的包装和价格等,再问: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所需要的涂料的量要怎样算呢?在这一问题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正确计算出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如要扣除黑板、窗户的面积)才能算出所需要的涂料的量。在考虑如何购买不同规格的包装时,引导学生要根据实际问题合理搭配,通过比较,找到省钱的购买方法。看到从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飘洒出数学味道。
  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那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则是发展学生主体性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只有通过数学活动,真正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之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逻辑美,从而形成一种求真、求实、求美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陈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