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就是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把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到实处,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考量,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切实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他们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一、紧扣关键词语,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字词是阅读文本的关键,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在语文课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文中精彩优美的句子很多,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欣赏之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运用文字。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分布在课文的不同位置,随着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程度加深而运用到的三个词语。首先是“着迷”,因为法布尔小时候生活在鸟栖虫居的乡村,那里风景优美,花草树木茂盛,河流清澈见底,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小时候的法布尔才会见到丰富多彩的昆虫,才会喜爱上昆虫,这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感兴趣,喜爱它们,所以文中用了“着迷”;而到了再大一点,可以帮爸爸妈妈放鸭子时,那时候对昆虫更感兴趣了,更加喜爱它们,即便是爸爸的责骂、妈妈的责备也不能让法布尔停止对昆虫的着迷,依然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宝贝,还用树叶、贝壳包裹好,小心翼翼地收藏,这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最后,由于法布尔对昆虫执着与痴迷,让他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我询问学生:“这三个词语是否可以调换位置呢?”学生进行对词语的理解与比较,最后认为不可以调换,因为这三个词语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程度逐渐加深,是有顺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所以不能调换。这样,学生们理解清楚了这三个词语,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积累了,以后若是出现了类似的词语辨析,便能准确地选用了,只有准确地理解词语,才能准确地运用它们。
  所以,我们课堂上要花更多时间,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细品悟,帮助学生不断熟悉文本,不断积累词句,真正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运用到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二、利用文本范例,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课文中有一些典型的段落和精彩的句式,这些句式和段落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有力的范本,是训练学生极好的例文。如文中的一些句式: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还有一些典型的段落结构,如: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些段落形式对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有着不可疏忽的作用。例如,《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可以抓住第3节中典型的排比句,进行句式的训练。“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一连四个同样的句式,排列整齐的出现,有节奏,有韵律,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受排比句的韵律美,然后让学生仿写省去的部分,补白省略的内容,像这样利用排比句进行仿写训练,也是非常好的训练点。
  而且,句中的标点也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也同样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与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上述排比句中,运用的是分号隔开,可让学生先圈出排比句中每个分句后的标点,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符号?你再读读这符号前和后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细心读完后,发觉分号前与分号后的句子,句式和结构完全一样,由此,引导学生,分号表示的就是并列句子间的停顿,分号前与分号后的句子是并列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读一读,深入体会,从而对排比句式和分号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在作文中也就不难运用了。
  三、巧用不同文体,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教材中的课文有不同的文体,有诗歌,有散文,有寓言故事,有说明文,还有说理性文章,文体各异,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不同文体,进行多方向、多渠道的训练,从不同的文体中得其章法妙处。如《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它的教学价值体现在通过每个故事能明白一个道理,每则故事短小朴实,语言简洁,浅显易懂,学生一读便能知其内容,所以,它的训练点有两个:一是学着讲一讲文中的故事,练习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二是通过这故事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进行思考明理的训练。
  散文诗,也有其独特的韵味,自由生动,灵活形象,它不像格律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节奏分明,对偶工整,但它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感情强烈,有着和谐的意境美,有丰富的音乐感,散文诗以其独特的美让学生喜爱。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文》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散文诗,语言生动,描写形象,联想丰富,给人以优美的意境,通过朗读,仿佛身临其境,动人心弦,这样的文体,通常让学生感受诗内容的基础上,以散文诗的特点来仿写,练习表达思想感情。诗的第四节: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激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这几行诗写出了少年儿童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自己心中无限的豪情,阅读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之后,可训练学生续写几行,而且每写一种事物,它们所说的话,都要符合事物的特点,不是随意想象的。学生感受了散文诗特点后的续写居然不错——小鸟说:“飞翔吧,飞向浩瀚的天空,满怀少年的激情。”大地说:“耕耘吧,播下生命的种子,结出累累的硕果。”学生行文有了诗歌语言的特点,有了不同的节奏韵律,还抒发了少年的豪情,在感知诗的基础上,还练习了表达诗歌,有效地将课文丰富的语言材料,贮存在自己的语言仓库中,一旦作文需要,便能涌于笔端,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写作也变得容易多了。
  四、挖掘文本留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例文,有的课文描写有其独特的特点,或者意义深刻,或者情节一波三折,或者耐人寻味。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后经过自己的精心思索,才能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意思,而这些文本中的留白,其实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点,找准这些留白处,教师通过耐心地引导,必定能成为极好的训练契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节中一连串出现四个数字,“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这些数字表面上看是极其平常,不过,细读深思之后,你会发觉,这些数字其实是有生命力的,它们背后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20多年的奋斗”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0年啊!这20多年是谈迁的整个青春岁月,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6次修改”平时我们写作文时会修改几遍?有两三遍就不错了,而谈迁修改了6次,还不是几千字,几万字的文稿,是500多万字的文稿,我们的课本不过一两万字,这任务是何其艰巨,也就不难体会谈迁付出多少心血了!
  “50多岁”这个年龄,在古代应该是个沧桑的老人了,可谈迁依然为了他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奋笔疾书,尽管年过半百,尽管岁月流逝,仍不改初心。
  从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能体会出谈迁为了完成一部詳实的明史所付出的青春与汗水。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数字,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些文本的留白处,需要我们细细揣摩。所以我让学生思考:“这些句中的数字,读完你有什么感触?选择一个你感触最深的数字来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刚开始对这些数字没有深刻的体会,在引导和启发下进行了思考,终于悟出了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有的感受到了谈迁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信念而奋斗,有的感受到谈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有的领悟到谈迁的坚持不懈,有着顽强的毅力。我巧妙地抓住了这些数字,补充了背后的含义,学生也能领悟到主人公的顽强毅力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对文章的主题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要从字、词、句开始,锲而不舍地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语文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平时课堂上教师只要能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尽可能多点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每节课多坚持一点点,必能达到要求。
  (责任编辑  范娱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