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晓颖

  “二少爷,二少爷,你们回来得正好。刚刚在吃饭。请你们快点去,里头还有客人。”随着一声呼唤,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婢女鸣凤出场了。鸣凤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现出两个酒窝。”从小说的外貌描写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美丽纯洁的少女。
  可是,她却有着辛酸坎坷的身世。她幼年丧母,被父亲卖到了高家做婢女。从此,孤苦伶仃,当牛做马,挣扎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庭的最底层。“听命令,做事情,流眼泪,吃打骂”已经成了她“平凡生活里的点缀”。
  虽然如此,正值花季的鸣凤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她梦想过“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梦想着自己沉浸在父母的宠爱中,梦想自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梦想自己将来可以和俊美的少爷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鸣凤的梦想正好映射出她现实生活的不堪。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婢女,她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连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都极其匮乏,更妄谈什么做人的权利。
  所以她清晰地认识到梦想的一切决不可能是她的归宿。而她的归宿只能是“若干年后被太太安排,嫁给她自己并不认识的一个男人,也许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然后在那个人的家里贫苦地生活下去,给他做事,给他生小孩,或者甚至在十几二十天以后又回到原来的公馆里伺候旧主人,所不同的是那个时候她可以得到一点工钱而且不至于常常挨骂。”在那个时代,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只能是被主人操纵的木偶,她的人生只会是一场悲剧。
  可是鸣凤却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她曾伺候过的大小姐,大小姐教她读书认字,知识开阔了她的视野,让她从愚昧麻木中渐渐走出来,让她明白了许多事理。另一个重要的人就是三少爷觉慧,觉慧对她的爱意则让她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她盼望着有朝一日“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尽管她常常感叹这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但对她来说这是黑暗世界里唯一的一丝光亮,是支撑她生存的惟一希望。
  但是,她的希望很快破灭了。在八年的辛勤劳动之后,她被高老太爷当作礼物送给大她四十多岁的冯乐山作姨太太。与同为婢女的喜儿、婉儿所不同的是,她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抗争。她苦苦哀求周氏,可是,在那个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封建家长的力量是何等强大,封建等级制度又是何其森严,周氏虽然同情却也无可奈何。
  鸣凤把最终的希望寄托于觉慧,“三少爷,我想和你说说话。”她想说出自己的处境,可是在觉慧的催促声中,她终于没能说出口。她的内心充满矛盾,她希望心目中的英雄能够解救她,可是她又知道自己不能拖累觉慧,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用温柔而忧郁的眼光留恋地看了觉慧几眼,便毅然地走了。最终不甘屈辱的鸣凤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无限的爱投湖自尽,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悲惨的一生。
  同为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女子,鸣凤不同于梅芬。当爱情受到毁灭性打击时,梅芬选择压抑自己,屈从长辈的安排。而鸣凤却十分勇敢而倔强,她向周氏和觉慧求救,当一切徒劳时,毅然选择跳湖,用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尊严。当然,鸣凤也不同于琴。小说中的琴是受到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她把自己摆在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上去争取女性的权利。她不但走出了家庭,而且支持觉民取得了抗婚的胜利,与觉民最终结成眷属。而鸣凤只是一个读过点书的小婢女,她认为自己的悲惨是命中注定的。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是无力去改变的。她清楚地明白地位的悬殊是横亘在自己和觉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她的心目中,觉慧就如同天上的月亮般高高在上。而她只希望能够一辈子在公馆里服侍觉慧,做觉慧的丫头,时时刻刻在觉慧的身边。因此,在这场朦胧而纯洁的爱恋中,鸣凤将自己放置于极其卑微的地位,甚至到了投湖的前一刻,她才敢毫无顾忌地呼唤出“觉慧”二字,而不是如平常一样称他为“三少爷”这个带有鲜明等级意味的世俗称谓。鸣凤的身份和她的认知,决定了当封建家长挥舞大棒剥夺她人生最后的希望时,她必然会选择用自尽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成全自己的爱情,结束自己悲剧的一生。
  鸣凤可以说是被高老太爷、冯乐山之流给逼死的,更是被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给逼死的。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无情地剥夺了女性的幸福,摧残着女性的身心。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家长制使鸣凤和觉慧相爱却不能如愿。甚至,作为婢女,她可以像货品一样被随意地买卖,随意地赠送。她无力反抗,却不甘受辱,惟有一死。她的死绝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而是鸣凤在用这种自戕的方式来控诉这万恶的封建制度,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写就了一首反封建的悲歌。鸣凤的死是对那个时代被封建制度肆意践踏之下的广大婢女悲惨命运的抗争,是对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控诉。鸣凤的死彻底唤醒了觉慧,使他毅然走上与其祖辈父辈完全不同的叛逆之路,从而为这个行将就木的封建大家庭敲响了丧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32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