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鹏飞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从哲学上来讲,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就人类思维来看,实际上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就是人类对事物的反思与质疑,进行独立分析;最后“否定之否定”则绝不是简单的重组,是在前面反思的基础上,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教师做好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课本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引导学生批判、纠正和改进,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课本是人编的,出错也很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迷信权威,崇尚书本,只会使思维僵化。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老师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2.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发展批评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机会。
  教师一定要问学生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应用和评价信息,要求他们支持自己的答案和结论。强调不要只给出正确的观点,而是要说出观点的理由,必要时可以在课本之外引用所需的补充材料。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建构争论的过程。课堂上要以论题为中心,强调争论。争论时,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对争论过程做观察、相互作用和内化。教师要少一点权威,少用考试来驱动学生学习。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学生在向别人的观点和理由挑战时,一定要感到安全。学生一定要学会相互尊重和评价,这样他们才能彼此互相学习。要鼓励他们参与对立的讨论、辩论活动,以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活动。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学会批判性思维。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因为教师对探究方法既无准备也不适应,而且学校的传统和管理不易改变。
  3.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1)可开展课堂三分钟演讲和两分钟讲评训练。演讲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表述完整流利,让人爱听,而且能接受你的观点。这可以在中心话题确定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语句间的联系是什么;哪些详说,哪些略说,重点放在哪儿;用哪些材料,什么时候用;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语句要缓读等,都要考虑得十分清楚。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清晰性。如果每天课前坚持用3~5分钟让学生上台脱稿演讲,通过抽签让一位学生评讲并打分,对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品质的形成必将大有裨益。
  (2)辩论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热门话题开展辩论。辩论时不分对错,只要说出理由即可,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辩论其实就是批判性争论,课堂上的辩论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反思是在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论据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我们进行反思训练,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失误而达到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掌握好反思手段,如严谨地回顾思维过程;设计多方位、多角度的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思维程序;将思维结果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客观规律和现象进行比较,及时有效地反思,会缩短由于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条件隐含较深而造成错误的思维结果持续占据大脑的现象。
  总之,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交往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把握当代全球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积极建构现代教育交往新模式,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茶店子镇民族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3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