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走在语文路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冬燕

  摘 要:新课标――“春风吹绿江南岸”;新课堂――“无边光景一时新”。对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片段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在课改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诸如:生成随意化、形式花样化、合作形式化等。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误区 对策
  新课标――“春风吹绿江南岸”;新课堂――“无边光景一时新”。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对新课程背景下一些课堂教学片段进行反思,却发现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诸如:生成随意化、形式花样化、合作形式化和表扬泛滥化等。笔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本文试图对课改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和对策讨论。
  误区一:生成随意化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引导者”“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完全抛却了指导的责任,让学生自由地“我行我秀”。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1.案例:《敦煌莫高窟》
  师:请大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读出美来。
  生:世上真有这么美的地方吗?不会是夸张的吧?(学生私自讨论起这个问题)
  师:到底美不美,我们先来看看有关图片。
  这位教师太注重生成,置文本于不顾,陷入了生成随意化的误区。
  2.对策
  所谓“生成”就是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所形成的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同时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在实践中,怎样才能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统一于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呢?笔者认为要做到:
  (1)精心预设
  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特别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当然,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强调预设,但不迷信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我们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2)恰当处理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时,把“多”的字音读成“都”,被学生指了出来。孙老师急忙让学生教他怎么读,最后还称这位学生是“―字之师”。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堂教学的意料之外,但又是在教师教学涵养的胸襟之内。
  (3)正确引导
  有的课上,学生质疑十分热烈,但水平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浅显的问题上。这就说明学生质疑的宽度、深度以及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应切实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应帮助、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出重点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完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飞跃。
  (4)及时应变
  课堂教学生成带有很大的偶发性和突然性。在一堂《嘱咐》的公开课上,突然闯进来一位妇女,手捧豆浆、油条,来给她的孩子送早餐。这时,有个别学生起哄了,教室里乱糟糟的。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从刚才那位妈妈为孩子送早餐的神情,联系课文中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使哄笑的孩子低下了头,全班学生也都严肃地思考起这个问题。来自外界的干扰,巧妙地被教师转化为一种教学契机,帮助学生拓深了对课文主旨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误区二:形式花样化
  走进如今的课堂,我们还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案例:公开课《示儿》的教学过程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喜欢表演的同学凭想象表演陆游临终的情景;喜欢朗诵的同学上台配乐朗诵……
  “我喜欢,我选择”的课堂看起来是“主体”的,但缺乏对文本的探究,缺乏对文本内涵的动态生成。
  对策:一堂好课并不只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对于文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品味。请再看一个案例:
  2.案例:《示儿》的教学过程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3)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4)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看,这位教师抓住语言文字,抓住读,把课上得实实在在、简简单单。真语文课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实在。
  误区三:合作形式化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都可以看到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课堂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一声令下,学习小组马上开始,教室里立刻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这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
  1.存在的问题
  (1)讨论前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学困生容易“袖手旁观”
  (3)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
  (4)合作之后的汇报,仍然是个人思维的结果,并不是集体的结晶,含金量很低
  可见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程序,一个环节,流于形式,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对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要求教师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怎样的小组学习才是有效的合作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时间充分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学生进行有效合作的关键。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就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只会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合作的功能。
  (3)内容具体
  合作学习的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要把它讲明确讲具体,而且要有操作性,才能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4)适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让我们摒弃繁琐,褪尽浮躁,以平和的心态,真实的自我,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本质,彰显语文的价值,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内涵充分体现出来,才不辜负时代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6.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丁时辉.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性审读.小学语文教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