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泽里 亓 妍 孙海艳

  【摘 要】:本文立足于大学教育在于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理念,文章从社会发展环境、高校发展现状、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自我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道德自我教育 大学生 高等教育
  
  一、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曾文晋认为“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促进自我发展的活动”。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从社会发展环境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人充分发挥主体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这有利于人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增强人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经济多元化带来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必然给人们的道德选择带来了更多的民主性和多元性。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他们把自我的存在、自我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作为生命的意义和基本点,以独立的人格关注社会现实、思考未来,表现出独立、民主、思考、选择、参与、创造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都为大学生在道德上进行自我教育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给高校德育以巨大的冲声,面对良荞具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也需要大学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我甄别能力。
  当互联网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之一,正以“一网打尽”的势头进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进入校园后,必须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能力,要求大学生即使在个人独处,没有社会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道德规范,自觉按照道德准则行事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二)从高校发展现状看。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2%,在校生已超过2000万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不再面向少数“精英”,而是面向全社会,这样就出现了德育对象的多样性,需要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教育。
  其次,大学生公寓化管理是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也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
  再次,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学籍管理上都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自觉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从德育的角度看,学分制强调以每一个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发展个性,肯定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要求。
  (三)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18一25岁之间,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过程剧烈地发展,这就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大学生心理也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教师正面教育的主导作用。
  我们在强调自我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正面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并非“放羊”,也非降低标准,而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沿着教育目标的方向进行的一种新型的有控影响。 教育与自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还是要发挥主导作用,授学生以“渔”,给其以必要的知识基奠,还要引导其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强化自己已有的正确的思想行为,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
  (二)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增强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运动一般是按照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的模式进行的。经过一段矛盾冲突,青年的自我意识便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协调一致,两个自我达到统一。但这种统一在一定时候又会被打破,两个自我又会产生新的分化,通过矛盾冲突又在新基础上实现再统一。青年自我意识的这种矛盾运动,就推动着青年的心理不断向前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则逐渐趋向稳定,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所以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时,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一个方面,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自我实现的本能使人有一种自我发挥、实现潜能的欲望。“理想自我”是自我教育的方向,是自我教育的动力。另一个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容易以偏概全,为此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三)培育积极的自我教育氛围。
  心理学专家指出,大学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对传统、对权威都持怀疑甚至“叛逆”的态度,因此对那种空洞的说教有本能的反感。相反,同龄人的榜样作用,却是相当巨大的,同龄人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德育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大学生中,很容易由“示范”而形成集体意识和群体效应。良好的班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性格熏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培育一种积极的自我教育氛围,让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从自己先找原因,而不是“宽于责己、严于责人。”
  总之,在当今尊重主体性的高校德育中,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2
  [2]赵先寿,略论自我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3]褚雷,德育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48-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