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 焱

  摘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关爱学生;故事导学;联系生活,增添兴趣;加强操作;化静为动;巧设练习。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实践 学习兴趣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困难而恢复。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这三年来,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的理论及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抽象性。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的特点和思维特点,为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爱学生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所以,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学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其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教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集体合作”。如:教学“找规律”,我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三、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教学,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
  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效果好。
  
  四、加强操作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如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这样教学,通过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化静为动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有兴趣,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习兴趣。如教师做一系列有规律的动作,学生找到动作变化的规律并模仿,从而开始尝试创造规律,有的学生还会创造出一系列动作声音一起变化的规律。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声、形、音等手段,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快慢、动静之间的合理调节,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了解到规律一定是重复出现的,初步学会有序观察、有序思维、模仿创造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巧设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作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状态,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在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我们要做到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