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班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小燕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教育理论和多年的幼儿教育的经验,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更有效的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美,成人衣着打扮的美,还是家人的生活家居的美,还有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感,使他们感受到美的陶冶。
  幼儿受到的“教育美”是有限的。能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就能更有效的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幼儿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美术实际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索美、理解美和表现美,才能受到良好的美育。
  观察是幼儿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幼儿画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在教小班幼儿画“马路上的汽车”,我的教学方法是先引导幼儿去观察马路上的汽车,并在问题里掌握汽车的特点,如:汽车有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不同的车它的大小有何不同?作用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观察,孩子们在画车时就有了记忆,老师也不用手把手的示范。这样不仅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美术活动是对幼儿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手段。
  美术活动重在兴趣的强烈与否。在兴趣培养中,我认为,美术教材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要有趣味性。教材是“死”的东西,教师应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将教材变成“活动”的东西。这不仅体现出教材的真正意义,也使幼儿易于接受并能积极参加美术活动。例如:小班的孩子在画画上的持久性特别差,一般15分钟甚至更少就不想画了。若让孩子去观察水里活动的金鱼、慢吞吞的乌龟、花盆里盛开的鲜花等,使他们对画画有强烈的兴趣,变成了主动学习,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当然,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根据孩子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要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目标、新要求,才能使孩子的兴趣保持相对持久。
  教师语言的提供非常必要。因为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将一堂课上活,除了内容要吸引幼儿,很大部分要靠老师的语言技巧。首先,教师说话的内容要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还要做到用词准确、恰当,恰如其分发表自己的意思,让幼儿容易理解自己的意图,明白教师的要求。如:《美丽的气球》一课,首先在画气球之前,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让幼儿观察,并用气球玩游戏等,尽量为幼儿提供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对要画的东西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影像。活动中,如果幼儿仅限于画气球,思维没有活跃起来,此时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让画面在自己的头脑中活动起来。“气球越飞越高、越飞越小、慢慢的、气球就不见了……”随着老师的谈话,幼儿的思维一步步前进,头脑中的画面也越来越鲜明。这样的描述不但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气球飞上天的印象,同时也对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有很大的作用。
  光有观察、兴趣、审美的能力是不够的,还得用美术知识展现出来。粗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学会绘画和使用手工材料;其次,通过观察,正确识别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再次,表现出物体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最后,掌握较合理的绘画程序和步骤方法,较完整的安排画面。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孩子们才能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认识事物、选材,较完美的再现对象,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目的。
  总之,从小培养幼儿对画画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大有益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199.htm